时间: 2023-12-21 01:11:09 | 作者: BOB体育平台下载手机版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8月1日,中央电视台拍摄组在《小学生拼音报》负责人的陪同下,来到我在临猗的老家,采访万荣县1958年率先实施《汉语拼音方案》创造注音识字新方法后成为名扬全国的先进典型事迹,以及当年晋南地区落实中央指示,推广万荣注音识字经验,创办《晋南拼音报》(《小学生拼音报》前身)那段曲折奋进的历史。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时,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曾就此专门莅运采访,并在《新中国教育纪事》60集大型记录片中予以体现。它不单单是运城教育史上的辉煌篇章,而且是全国文化教育战线年,我在晋南地区教育局工作,今已年届九十,这件事虽时隔60年,但因其中许多都是笔者亲历,现在回忆起来,仍然历历在目,心情激动。我想在这举国欢庆新中国70周年华诞之际,把这段历史与我保存的历史照片、资料一同展示出来,同大家分享。
1958年1月11日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就在这一次会议上通过了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关于汉语拼音方案草案的决议案和中国文改会主任吴玉章关于在当前文字改革和汉语拼音方案的报告,1月13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在中小学和各级师范学校教学拼音字母的通知》。当时,教育部并未提出在农村成人教育中推行,而敢为人先的万荣人认为,采用新方案中的拼音字母识汉字,要比当时推行祁建华同志创造的速成识字法先进得多,还能学会普通话。所以万荣县教育局在全国各地尚未起步之际,捷足先登,在青谷村搞起了实验,组织了125名不同年龄段的学员,分青年班、壮年班、老年班,同时起步实验。这件事向中国文改会汇报后,当时文改会主任吴玉章老人极为重视,两次派专家到青谷村培训师资,指导实验,并送来注音读物。实验工作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不到一年时间3个类型的实验班学员不仅学会拼音,能脱盲识字,还学会了普通话。当时在老年班学习的程淑欠学员顺口就编了一首诗歌,“注音识字好办法,一树开下两朵花,一朵摘掉文盲帽,一朵学会普通话”,生动地描述了当时实验班的效果,被誉为“农民女诗人”。
1959年春,万荣县在青谷村召开了“全县开展注音识字与推广普通话现场会”,介绍了青谷经验,观摩了学员表演,于是一个轰轰烈烈的注音识字和推广普通话的学习运动在全县展开。为满足群众对注音读物的需求,万荣县当时办起了《万荣拼音报》,报头由吴玉章老人题写,向全县发行。经过10个月奋战,全县扫除文盲两万三千人,实现了基本无盲县,有10万多人参与到学习汉语拼音和学习普通话的热潮中。这一喜讯传到省和中央以后,省教育厅和中国文改会领导叶籁士副主任等都亲临万荣视察,并对青谷等村的文盲学员采用了领导出题目,学员现场拼写字母和用普通话朗读拼音报等方式,进行了面对面的抽查考试,人人都是满分。
为了推广万荣县在全县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开展注音识字,推广普通话,所取得的成绩与经验,山西省委、中央以及有关部委相继采取了三大措施:
1.将山西省原定于1959年12月27日在万荣县召开的全省大会扩大为全国大会,除山西省各县领导,各教育部门,各级团委、妇联的领导参加大会外,有14个省市领导和各级教育、团委、妇联等有关系统领导参加。会议期间中央有关部委领导、山西省领导和会议代表兴致勃勃地参观了青谷等3个村脱盲学员表演和万荣县全县推行注音识字和推广普通话展览馆。会议对万荣经验作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多快好省扫除文盲,巩固扩大扫盲成果的好办法”。吴玉章发来贺电:“让万荣注音识字之花开遍全国。”随着规模扩大、规格提高,会议的时间也延长了,从1959年12月27日一直开到1960年1月3日才结束。会后山西省委向中央写了“山西省关于在全省推广万荣注音识字经验,争取提前成为山西省无盲省的报告”。
2.1960年4月22日,中央发布关于推广万荣县注音识字经验的指示。5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大力推广注音识字,争取提前扫除文盲》的社论,同时发表了《山西省委关于在全省推广万荣县注音识字经验,争取提前成为无盲省的报告》。在此期间,除全国各省、市、县多次组团到万荣县参观外,中国文改会主任吴玉章老人、共青团中央书记、全国妇联李德全主席、国务院文教办张际春主任,外交部副部长伍修权以及专家学者吕淑湘、王力等在晋南地委领导的陪同下先后到万荣、稷山、临猗、运城、永济等县视察注音识字和推广普通话工作。书记在视察万荣青谷村时观看了脱盲农民用拼音给汉字注音和用普通话朗读拼音报后,在现场题词:“青谷是全国推行汉语拼音的一面红旗。”吴玉章主任在视察万荣青谷村时,青谷村学员专门组织了汇报会,由脱盲学员用普通话致欢迎词,表演了采茶舞、扇子舞,老年班学员用普通话表演快板讲故事等。学员们表演得很认真,吴老看得很兴奋,演完后吴老同老年班部分学员合影留念。
3.中国文改会在国务院参事室举办全国十省市展览会,推广万荣县注音识字经验。万荣县除赴京参展外,还应邀选了3名有代表性的学员,一个是男青年,人称闷块而脱盲的程宽牛;一个是老年班学员,脱盲后人称女诗人的程淑欠,还有一个是六岁幼儿、会写拼音、会讲普通话的吴健生,组成表演团队,由笔者负责带队赴京参展。表演队不仅作了现场汇报表演,还应邀到国务院直属机关用普通话宣讲演示。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在展览会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老一辈革命家时任国家副主席董必武,人大副委员长徐特立,最高法院院长谢觉哉,全国妇联主席李德全,陈毅元帅,全国业余教育委员会林枫主任,国务院文教办张际春主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胡愈之等领导在吴老陪同下都亲临参观。在每一场汇报表演中,老一辈革命家与学员互动时的情景都十分感人。中国文改会副主任胡愈之参观时,向程淑欠出了一个题目,让她根据晋南当时正在收割小麦的情景作诗一首。程淑欠略加思索后,谦虚地说,不能叫诗,只能叫顺口溜。说着,她在黑板上写道:“芒种麦黄一片金,到处都是收金人,镰刀飞舞银光闪,好似南山砍竹林。”领导们一片掌声。六岁幼儿吴健生更受欢迎,每一位老一辈领导人,都要让他单独拼写表演,与他亲切交谈,并给予表扬鼓励。中央电视台对万荣县3位代表在展览馆现场表演时都分别进行了采访录像。展览会快要结束时,全国扫盲协会会长陈毅元帅在吴玉章老人的陪同下,看望了展览会全体人员并同大家合影留念,吴玉章老人还专门设宴款待了我们。在离开北京前夕,笔者同程淑欠、程宽牛接受了日本杂志记者正常采访,日本杂志向日本的读者也介绍了万荣经验。从此以后,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个一马当先万马奔腾“学万荣,赶万荣”学习汉语拼音,开展注音识字,推广普通话的新高潮。
为什么中央对推广万荣经验如此重视,各地群众又如此欢迎,其核心就是它把中国几千年来人们学习方块字时“先识字,后读书”的教与学的方法,改变为“先读书,后识字;边读书,边识字”的新的教与学方法,让人们识汉字时能无师自通,由难变易,为我国加快扫盲速度,找到了一条新的途径。正如中央《关于推广注音识字的指示》中所指出的,“山西万荣县注音识字经验是我国文化革命中一项重要的创造,应当在全国迅速推广”。当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大力推广注音识字,争取提前扫除文盲》也指出:“注音识字是扫盲和业余教育中重要的教学改革,为工农群众知识化开辟了新的捷径,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中央对万荣经验格外的重视、高度评价,这在当时对万荣县和晋南地区而言,都是空前的。现在回忆起来,那段历史往事也应该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运城教育史上最辉煌的篇章。
如何落实中央指示?如何推广万荣经验?我们在推广过程中,既遇到过实际困难,也遇到天灾、人祸的干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时遇到的最要紧的麻烦就是对群众要求学习的积极性、迫切性认识不足,没有准备好大量的注音读物。据统计,当时仅在我们晋南地区就有近百万群众、干部和学生参加拼音学习。而当时仅有学拼音的教材,却没有准备好大量的注音读物,小学课本也还没有注音,满足百万群众对注音读物的需求,就成为一大难题,如不及时解决,学习运动就有夭折的危险。按照万荣的经验,只有自己办拼音报,印刷注音读物,才是解决这一实际难题的唯一办法。而当时国家对所有物资实行统购统销,办报所需的设备、纸张、铜模、印刷、出版手续等一系列问题,地方上又难以解决。于是笔者又受命赴京请示中国文改会吴玉章老人和叶籁士副主任寻求支持。在吴老的直接关怀下,不论在中央和省政府办理出版手续,还是赴上海制作拼音铜模,相关的单位都是一路绿灯。未解决燃眉之急,文改会当时又赠送了一台英文打字机。于是,在地区一级首创的《晋南拼音报》出版了。同时,教育部门编印的注音识字课本也发放到基层。广大群众如饥似渴的学习要求满足了,参加学习的群众如虎添翼,学习情绪空前高涨。万荣、临猗、芮城、永济等县曾涌现出一大批既会拼音识字,又会讲普通话的积极分子,还分别出席过在上海和青岛召开的全国普通话观摩会,受到表彰。这是晋南农民首次获得如此殊荣。到了1962年,由于三年自然灾害的来临,大多数农村的学习活动因“天灾”影响而停学了,笔者也被下放到临猗,《晋南拼音报》因机构精简也停办了,一停就是两年。进入1964年,随着经济发展形势的好转,笔者又调回原单位,《晋南拼音报》恢复出刊,各地学习活动又逐渐恢复。
1970年,晋南地区分为临汾、运城两个地区,到了1974年正是“”横行的年代,新建的运城行署为了落实中央指示,在“”的干扰下,要求继续开展注音识字运动,于是笔者在逆境中又受命筹办分专以后的《运城拼音报》。当时因有一个地区不允许办两种报纸的限制,经与运城地区报协商,地委书记白兴华批准,由《运城地区报》增刊《拼音版》以应急需。至1979年《运城地区报》停办,经省委批准《运城拼音报》才正式成立,恢复到原《晋南拼音报》的四开四版版面,向全省发行。
这一阶段拼音报的任务仍坚持继续面向成年人,为落实中央指示,为采用注音识字的学员提供注音读物为主,新增了“为小学校低年级拼音识字教学服务”的专栏。除此之外《运城拼音报》还担负一项特殊使命——特设了“纯拼音”专栏,为当时中国文改会在运城地区万荣县青谷村、薛村,闻喜县东鲁村组织的3个“汉字拼音化”骨干班提供“纯拼音”读物,为在这3个村实施巷道名、人名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利用拼音记工、记账、记事等实验服务。实验结束后,专家们对实验进行了专题总结,为文改会拟用拼音写地名、人名,以及其他应用方面提供了宝贵意见。
随着实验班结束和1981年运城在全省率先实现基本无盲区之后,1982年经省委宣传部和省教育厅批准,《运城拼音报》更名为《小学生拼音报》,为小学推行汉语拼音、推广普通话和低年级语文教学改革服务。
《晋南拼音报》从1960年创刊到更名为《小学生拼音报》至今,已有60年的历史,它为当时晋南地区和分专以后的运城地区落实中央指示,推行注音识字,推广普通话作出了巨大贡献,立下了汗马功劳。现今的《小学生拼音报》在历任运城市委领导下实现了对全国发行,有一百多万的小读者,是全国唯一多次获过金奖的拼音类读物,并入选全国100种优秀报刊名录。进入新时代的今天,相信这份报纸会继续高举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的旗帜,奋勇前行,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绩。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标注明确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加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