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4-01 00:13:56 | 作者: 油松[30元/棵]
3月7日,在毛乌素沙地南缘的榆林市定边县定边街道十里沙村,治沙英雄石光银指挥治沙队员搬运樟子松树苗,为今年治沙作准备。
陕西位于毛乌素沙地南部、黄河“几字弯”腹地。作为荒漠化综合防治的重要省份,陕西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荒漠化综合防治成效显著——近10年来,陕西荒漠化土地面积由4420万亩减少到3975万亩,重度、极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减少338.77万亩,减少幅度77.1%。
从黄沙飞舞到绿波荡漾,从荒山秃梁到层峦叠翠,三秦儿女在千里风沙线上构建起一道道保卫家园的绿色屏障,也积蓄着打好荒漠化土地综合治理攻坚战的力量。
年过古稀的石光银依然干劲十足,他说:“今年的任务是将防风固沙林的绿化面积扩大1000亩。”
40年前的定边县,荒漠化问题严重,村庄被风沙压埋,农田被沙丘埋没。茫茫沙海,无尽荒凉。
几十年来,在石光银等一批造林治沙英雄的带领下,定边县以人工修复和自然恢复相结合的方式,持续开展荒漠化综合防治。截至2023年底,定边县总计造林353.19万亩,城郊防护林总造林面积8216亩,在流沙肆虐的毛乌素沙地南缘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
“南治土、北治沙”,在70多年的治沙造林实践中,几代榆林人与风沙和黄土顽强抗争,建成了总长1500公里的长城、北缘、环山、灵榆4条防风固沙林带。
记者走进榆林南部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山梁沟峁连绵,松树、柏树、槐树、榆树、柠条深深扎进土壤。
曾经,高西沟村大风起时黄沙飞舞,暴雨过后满目沟壑。如今,“高西沟村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
山上缓坡修梯田,沟底淤地打坝埝,高山远山种林木,近山阳坡建果园,弃耕坡地种牧草,荒坡陡坬种柠条……多年来,高西沟人整山治水出奇效,秃山头一天天变绿,水土流失得到一定效果控制。
山势陡峭留不住土、土层浅薄、土壤贫瘠、气候干旱……在黄河流域困难立地类型条件下,要想植绿增绿,怎么办?
在神木市,当地林业部门采取垒石坑、凿石坑、换填种植土等方法,克服山势陡峭留不住土、土壤贫瘠等问题,通过深栽深埋大规格苗木解决风力较大、兔害严重等问题。
在神木市黄河流域困难立地类型绿色廊道建设项目现场,绿意涌动,树苗长势良好(资料图片)。记者 陈宏江摄
当前,陕西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涉及西安、渭南、延安、榆林等9市(区)68县(市、区),涵盖了陕西全部荒漠化、沙化土地和70%的水土流失区域。
按照不一样的区域功能定位,陕西将这68县(市、区)划分为三个治理区,即毛乌素沙地防沙治沙攻坚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攻坚区和关中生态经济协同推进区。
3月6日,在大荔县沙苑国有林场,侧柏、刺槐等苗木排列有序、迎风而立。大荔沙苑是关中唯一的沙丘平沙地带,渭洛两河相拥,面积69万亩。
“近年来,我们完成沙苑地区改造补植林木15万亩,农田防护率提升至85%以上;营建乔灌搭配防风固沙带10余公里,乔灌草、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体系更完备。”大荔县林业局局长张建军说。
《陕西省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行动方案(2021-2030年)》明确,到2030年,全省460万亩中、重度沙化土地全部转为轻度以下,荒漠化土地减少340万亩,水土流失面积减少1680万亩。
一铲一锨、一树一苗,筑牢绿色屏障。从毛乌素沙地南缘到黄河流域,一幅幅山青水绿、生机勃勃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铺开。
为守护好这片绿色家园,石健阳从林学专业毕业后便返乡成为治沙人,将学到的集约治沙、林区规划、树种更新、水源地保护等科学治沙理念落地于治沙一线。
“环境改善了,我要发挥专业特长,研究适宜沙地生长的经济作物,最终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双赢。”石健阳说,“我会接好护绿‘接力棒’,继续做好治沙事业。”
“三分治理,七分管护。治沙要长期治,一代一代往下传,不能让治沙断代了。”全国劳动模范牛玉琴时常对后人说。
30多年来,牛玉琴带领家人和乡亲植树2800余万株,治沙11万亩,把寸草不生的荒漠变成现在的“人工绿海”。
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绿图”绘到底。在一代代治沙模范的引领带动下,榆林市大力推广营造林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创新推出了网格固沙、飞播治沙、樟子松套笼栽植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荒漠化防治模式。
榆林市在风沙草滩区,建设以乔灌草合理搭配的林草植被,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坡度25度以下坡耕地建设经济林,25度以上坡耕地及荒山荒地营造水保林;在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实施沿黄公路西岸山体和道路绿化;在白于山区,坡度25度以上梁峁坡退耕还林(草),重点栽植混交林,涵养水源……
为巩固荒漠化治理成果,仅2023年,榆林市通过争取并投入中央、省级、市级资金19.4068亿元,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林草建设项目44个,生态保护修复4.97万亩,完成营造林及种草131.92万亩,资产金额的投入和造林种草面积创历年新高。
作为曾经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多年来,延安市紧盯白于山区、黄河西岸和洛河峡谷地带等生态脆弱区域,大力推进天然林保护、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等林业重点工程,在黄土地上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
如今,延安的绿色更加浓郁,植被覆盖度提高到81.3%,山川大地实现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
3月6日,在大荔县沙苑国有林场梁元管护站,管护员郑水鹏检查抽水设备,消除隐患,保证春灌和林区防火需要。
“栽植管护要两手抓。”大荔县沙苑国有林场场长雷磊说,“我们积极开展常态化巡护,加强完善‘人防+技防’‘空中+地面’立体化防控体系,与辖区内各公司、村组进行合作,共同防火,进一步织密了防护网,守护一方绿水青山。”
“这是传统干制黄花菜、这是黄花菜调味酱、这是大荔冬枣制品……”2月29日,在陕西大荔沙苑黄花有限责任公司产品展示区,公司董事长潘青录笑着向记者介绍。
潘青录介绍的特色产品来自大荔沙苑地区,这一区域土壤透气性好,适宜黄花菜生长。
在潘青录的带动下,目前,大荔县黄花菜种植培养面积超过10万亩,总产量2万多吨,年产值达10亿元,从事黄花菜种植、加工、收购、销售的人员超过8万人,是沙苑地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今后,我们将加大产品研制力度,进一步延长产业链,让群众依靠沙区特色农产品增收致富。”潘青录说。
在陕西大荔沙苑黄花有限责任公司产品展示区,公司董事长潘青录向记者介绍特色农产品。记者 陈宏江摄
荒漠化防治与绿色发展“双向”发力,在打造更多“粮仓”的同时,也给大荔县旅游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夏日时节,如果你来到沙苑,可以看见沙丘绵延起伏,沙泉清澈甘洌,槐林遮天蔽日,草木旺盛的景象。”大荔县群众周长武说。
“我们围绕‘一粒沙’走出‘致富路’,以沙苑生态、运动体验、健康养生、农旅融合为切入点,依托陕西大荔国家沙漠公园、沙凹凹生态项目、人达农业项目,重点发展沙漠旅游产业,带动周边群众增收。2024年春节假期,沙苑景区接待游客约11.5万人次,旅游收入约230万元。”大荔县沙苑生态休闲旅游景区管委会主任张波说。
夏日时节的大荔县沙苑地区,绿树成荫,生机勃勃(资料照片)。通讯员 赵卓昱摄
立下愚公移山志,敢让荒漠变绿洲。在榆林,一大批治沙人艰苦奋斗、苦干实干,让毛乌素风沙草滩区“变身”沃野良田遍布的“塞上粮仓”。
目前,榆林市受风沙危害的150万亩农田变成了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各类经济林面积达400多万亩,2023年粮食总产量253.9万吨,粮食产量增幅居全省第一。
当春风吹过榆林市榆阳区小纪汗林场,十万亩樟子松仿佛感受到了生命的召唤,逐渐焕发翠绿的颜色。
场长罗向军望着眼前的生态林,自豪地说:“这240万株樟子松为榆林市主城区构筑了一道绿色防沙屏障。”
“榆阳区林木保存面积达到484.56万亩,林木覆盖率达45.8%,森林固碳能力处于成长期和高峰期,发展林业碳汇具有优越的基础条件。”榆阳区林业局局长秦刚说。
“黄土高原”变“生态绿洲”,榆林市子洲县荒漠化治理成效显著(资料照片)。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榆阳区积极探索林草碳汇防沙治沙新模式,把“碳库”转化为“钱库”,截至目前,林业碳汇累计交易量已达20.57万吨,交易额突破1000万元。
万物和而生,养而美。近10年来,陕西以小流域为单元推进陕北多沙粗沙区、白于山区、渭北旱塬等生态敏感区、脆弱区水土保持工作,推进新型淤地坝建设试点,建成荒漠化地区高效节水灌溉农田65.68万亩。
放眼三秦大地,随着荒漠化综合防治步伐的推进,生态版图正从“浅绿”走向“深绿”,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正越走越宽广。(记者 陈宏江 马腾)
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的榆林,是全国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地区之一,荒漠化综合防治十分重要。
70多年来,榆林涌现出一大批生态文明建设模范群体,他们通过人工造林种草、退化林修复、农田防护林建设等措施,帮助周边村民增收致富,走上绿色发展道路。
荒漠化土地综合治理攻坚战是我省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重要任务之一。在采访中,记者深刻认识到,荒漠化综合防治要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发展,必须推进荒漠化防治与绿色发展“两手”持续发力。
“高西沟村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如今的高西沟村,建设了黄土高原山地树木引种试验示范园,小米、山地苹果等特色产业持续做强,经济林建设逐步完善,文化旅游开发步伐加快,村民收入“节节高”。
在荒漠化综合防治中,要以绿色发展提高荒漠化防治质量,走出以农促林、以副养林、农林并举、科学发展的荒漠化防治之路,推动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新兴起的产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这样,不但能达到沙漠化综合防治的目的,而且能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
当前,陕西68个县(市、区)被纳入新“三北”工程区,协同推进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特别的重要,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原则,把防沙治沙作为提高“三北”地区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关键一招,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程度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记者 陈宏江)
我生活在毛乌素沙地南缘的一个小村子。以前,这里风沙大、环境恶劣,庄稼不长苗,群众生活苦。8岁的时候,一场大风把我和同村的赵虎娃刮跑,赵虎娃下落不明,我被刮到30里外的内蒙古。这样的悲剧,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从此,我就下了决心,一定要治理沙漠,改变环境,让家乡人有饭吃。
我十分热爱治沙事业。为了治沙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也为了让百姓脱贫致富,我带领团队探索出了“公司+农户+基地”、治沙与致富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依托林草资源发展产业,建设新兴林牧场、秀美林场、饲料加工厂、养羊场、养牛场、肉牛奶牛繁育场、绿色蔬菜食品厂等实业基地,闯出了“治理+开发”“治沙+致富”的发展之路,让曾经的“沙窝窝”变成了“金饽饽”。
作为一名治沙人,我获得过许多荣誉,但我不会躺在功劳簿上。生命不息,治沙不止。我将发挥余热,把治沙造林事业一代一代传下去,带动更多爱绿、护绿的榆林人参与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推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记者 马腾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