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博体育能玩吗
安博体育能玩吗
安博体育能玩吗
油松[30元/棵]
太行风丨永远的“将军台”

时间: 2024-04-01 00:13:45 |   作者: 油松[30元/棵]

  2021年10月2日,俯瞰张连印将军带领乡亲们植下的林场。(本报资料片) 河北日报记者赵永辉摄

  2024年3月10日,距离植树节还有两天,与病魔抗争了十五年的“绿化将军”张连印,却去了另一个世界。我相信,张将军在那个世界会继续坚持植树。

  2021年深冬,我曾两赴山西省左云县采访张连印将军的事迹。那时他已从河北省军区退休十八年,刚刚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他的事迹传遍了大江南北。然而,那年也是张连印被确诊肺癌的第十个年头。乍看到他,依然意气风发,与乡亲们奔波于荒山秃岭间。其实,他的病已经复发过一次,他是以坚强的意志抵抗着病魔,永远给人们留下一副乐天派的印象。

  育苗,植树,为荒山披上绿装……回乡二十多年,这位“绿化将军”以无我之境,写就顶天立地的人生,为大地留下由二百二十多万株树木组成的两万两千余亩“绿色宝藏”。他创造的奇迹般的成就,在百姓心中矗立起一座“将军台”,一座永远的绿色丰碑。

  跟随无人机的视角,俯瞰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张家场村,林海浩瀚,松涛阵阵。以一座红顶凉亭为中心,延展出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海洋,气势磅礴、风光无限。

  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张连印,退休后从河北省石家庄市回到左云县,二十多年来,他带领植树团队将昔日连绵起伏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绿色的海洋。

  左云县是张连印的家乡,也是他的“战场”。从一棵树到一片林,从风沙荒岭到塞上绿洲,左云县的绿色奇迹,映射着张连印的执着坚守和不懈奋斗。在这里,“奇迹”在人们眼前发生:往昔肆虐的风沙,神奇地减少了、消失了;即使偶尔造访当地,也至多在林海边张望一下,很快就悄悄溜走了……

  在这里,张连印曾经一边望向远方,一边铿锵有力地讲出心愿:“左云县地处首都外围,是京津风沙源重点治理地区,我们多栽一棵树,就能为首都人民减少一粒沙!”

  2005年,在乡亲们的倡议下,左云县人民政府在张连印植树的高坡上建起了一座凉亭,准备立一块刻有“将军台”的石碑。此议被张连印毅然拒绝,在他的坚持下,石碑镌刻内容改为“京津风沙源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尽管如此,在父老乡亲的心中,这里是永远的“将军台”。

  高高的“将军台”,标注着张连印的生命海拔。走过四十年军旅征途,他,又用一棵棵苍翠的樟子松,将生命的长度和广度无限延伸下去。这个身量并不怎么高大的北方汉子,在人生的第二战场,高高举起了一面永远飘扬、永远鲜红的旗帜。

  人们难以忘记一个场景,那是2021年10月18日,中央电视台“时代楷模”发布厅现场,主持人轻快地走上颁奖台,展示了两张照片:一张是身穿笔挺军装、意气风发的将军;另一张是身穿破旧迷彩服,席地而坐与几位农民谈笑风生的“老农”……主持人告诉观众,两张照片的主人公是同一个人,他就是曾担任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的张连印,一位共和国的将军。

  绿化家乡二十余载,退休后张连印从一位将军,变成了一身泥土、满脸风霜的农民。在那些激情燃烧的日子里,张连印把“种树”当作“圆梦”:种下几棵树,圆一个小梦;种下一片森林,圆世世代代人的大梦。他深深懂得:树,与左云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因此以军人的血性和意志,征服了风沙,绿化了荒山。在他身上,集中体现着一位革命军人、一名中国人的高度政治自觉与时代担当。

  张连印经常提到“塞罕坝精神”和“右玉精神”。他在左云县的二十年,完全出于个人选择,他将自己的积蓄几乎都献给了这片土地,他不仅心怀“国之大者”,更坚定地成为“行之实者”。

  “时代楷模”浓缩了张连印壮心不已的人生。在他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时,“新时代的甘祖昌”“穿军装的杨善洲”“初心使命的真挚坚守者”“‘两山论’的生动践行者”“革命传统的模范传承者”……这些对他的评语轻叩现场观众的心扉,继而传向全国、传向世界。人们不但记住了“张连印”这一个名字,更认识了这位“信仰如炬、初心如磐,卸甲不移志、退休不褪色,为党的事业拼搏不息、奋斗不止”的英雄人物。

  2021年10月3日,植树间隙的“绿化将军”张连印。(本报资料片) 河北日报记者赵永辉摄

  “想想你是怎么抱孩子的,现在就怎么抱树苗。”张连印怀里抱着一棵樟子松树苗,树苗根部包着圆滚滚的土球——他像怀抱一名婴儿一样,一边做示范动作,一边对围拢的众人说。

  或许,当初家里三个孩子需要哄着、抱着的时候,他都未必有过这样的耐心;如今在左云县的一棵棵树苗上,他付出了所有的爱与耐心。

  有了树种,对于张连印的造林理想,仅仅是万里长征迈出第一步——他和他的树,注定还要经历一次次“生死考验”。

  由于特殊的地形和天气特征情况,左云县的土壤贫瘠、质地疏松。不仅如此,严重的干旱和水土流失,更让种树难上加难。想要种树、种活树,改变荒山秃岭的面貌,必须针对当地的风沙环境进行科学管护。

  一开始,张连印按照“一苗一瓢水”的土办法栽种树苗。但是,这种法子在左云县行不通:第一年,他们栽了上万棵樟子松树苗,转过年一开春,狂风像砍瓜切菜般将树苗吹倒、吹跑,六七成的树苗就这样没了。

  曾任左云县张家场村党支部书记的张连功以前没少组织村民种树,对那种“造林不见林”的痛感同身受。他听见乡亲们劝张连印:“咱这地方栽不活树,你就别折腾了,安安稳稳地在家过几年好日子吧。”

  然而,张连印没有就此认输。从2003年开始,种树,几乎成了他和老伴王秀兰生活的全部。王秀兰甚至学会了“察言观色”:她问老伴儿“树苗怎么样”,他回答“还好”时脸上却没有笑容,她就知道情况不妙——种下的树苗成活与死亡,就写在张连印的脸上,他期待绿树成荫,现实却是树苗成批枯萎。他心急如焚,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亲戚朋友连连规劝:“村里种了几十年树,没活几棵,咱还是别费这个心思了。”

  老支书胡万金也劝他:“我当了几任村支书,每年带着人种树,可都没种活过,你能种活吗?”

  对于这些劝说,张连印就像没听见,他不服气地说:“别人都种不活,我才种!要是别人都能种活,还要我种干什么!”

  为了找到树苗死亡的原因,张连印在树坑旁一蹲就是半天。他把一些成活的、枯死的和快要枯死的树苗连根挖起,制作成标本分类收集,反复对照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反思栽培方法。

  “这能研究出个啥?”村民们对张连印的行为很不解,“一个一个干树根,有啥看头?”

  但是张连印锲而不舍。有了第一手资料之后,他多次走大同、跑左云、上辽宁,找林业专家和技术员一起分析树苗死亡原因。为了寻找答案,他还购买了十几种林业书籍,每天一看就看到后半夜。

  与张连印一起植树的安殿英,见证了这位老将军攻克“树苗成活关”的全过程。他说:“我们乡里、村里都种过树,是一种杨树——种是种了,但大多数都没活下来。第二年再补种,还是死。种不活,一般人就不再种了,但将军不服气,对我们说:‘我就不信,难道比上甘岭还难?’”

  在“造林”这个完全陌生的战场,张连印从来就没被任何一个难题所降服。这位曾经在军事领域挥斥方遒的将军,渐渐变成了林业专家,其中的艰难困苦、坎坷曲折、酸甜苦辣,常人难以想象。

  安殿英用手比画着向我回忆:“我们看树苗死了,干着急,忍不住‘打击’他说,外地常规的植树方法在这里行不通。”他拿过本子和笔画了两个圈,并在第一个圆圈中心位置点了一个黑点,接着解释:“张将军结合自己的观察思考和专业的人建议,想出了一个提高成活率的方法。看到这第一个圆坑了吗,常规方法是把树苗放在树坑的中心位置,但这样的方法适用于南方地区;在左云,树坑新土密度不足,一夜大风,水分就会流失殆尽,树苗也就了……”他在第二个圆圈的边缘又点了一个黑点,“将军的办法是:不再把树苗放在树坑中心,而是让树苗贴着坑的边缘栽下去。这样,树根紧贴树坑边缘的原土,树苗至少有大半边能确保水分。再把填土踩实、保证浇水,成活率就大幅度的提升了。”

  见我们听明白了,安殿英又总结道:“这样的解决方法是种树的第三年,他自己总结出的。林业技术员可以在理论上给我们指导,但这样的实践经验,全靠他自己摸索。”

  安殿英满脸钦佩地说:“调整了树苗在坑里的位置后,还有第二步:栽种树苗时,必须带着营养袋一起下坑,因为取下营养袋,水分极易流失。树苗包着营养袋种到苗木基地,经过三四年培育后又连袋一起种到山上……这就像婴儿一样,满月时的免疫力与两岁时的免疫力肯定不同,树苗大一点儿,适应了左云的水土,再往山上移栽就好活了。”

  2005年春季,张连印和王秀兰像照顾孩子一样,对每棵小树倾注了心血:整地、挖坑、植树、围圈、浇水、覆土……每道关口他们都亲自把关,原来浇水一两次,后来增加到三四次,白天浇不完就连夜奋战……这一年栽下的树苗,成活率大幅度的提升。眼看着小树苗迎风而立生机勃勃,张连印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要种活树,先学会抱小孩!”这句话,张连印向许多人强调过。他想告诉人们,要像爱护自己的孩子和士兵一样,悉心呵护每一株树苗。他还总结出多种方法,先后解决了“沙地栽树”“牲畜啃苗”等难题,硬是从一名种树的“门外汉”,变成了“树司令”,而回报他长久以来苦心经营的,正是如今满目苍翠的树林。

  沙棘,一种适宜在砂质土壤种植的植物,能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左云县是典型的塞北高原丘陵地形,土壤很适合沙棘生长。张连印植树之初,也种植了大量的沙棘。

  一开始,张连印在荒坡地、河滩地等无人种植的地方试种沙棘。后来,他又动员张家场村的乡亲们,扩大沙棘种植培养面积。当时许多老乡并不看好沙棘种植——庄稼当年可以看见收成,种沙棘,三年后才能挂果。大家对张连印的话拿不准,很多人只是徘徊观望。

  张连印没有灰心。他先在自己的基地种了不少沙棘树。一年,两年,三年……沙棘树苗慢慢长成,剪枝挂果、加工成沙棘汁,最后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成功案例摆在眼前,村民们看沙棘树的眼光,发生了变化。张家场村,一下子种了三百多亩沙棘树。第二年,又种了二百六十多亩。张连功高兴地说:沙棘树带给乡亲们的是好收成,是生活线月,某天,张连印的堂弟张连茂关注到天气预报说,“左云县将迎来沙尘天气”,于是特意早晚几次出门查看。竟然未见沙尘踪影!他还特意打电话询问了其他几个乡的亲友,确认了:包括张家场乡在内的左云多个乡,基本没沙尘。张连茂这才恍然大悟般地相信了堂兄的预言:“植树造林的功德,大得很难来想象!”

  如今在左云,车行树林中,人如画中游。湛蓝的天空下,昔日漫天黄沙不见踪迹,每走一步,人们都能以新的视角看见绿意盎然的宁静与美丽。为了这片美景,张连印以攀登者的壮志豪情,用坚实脚步丈量完自己最后一段人生旅途——他把生命书写进青山绿水,最终成为一道壮丽的风景线。

  二十年时光如梭,张家场村的乡亲们目睹了十里河滩的巨变:曾经飞沙走石的河滩,变成了三百亩“春有花、夏有绿、秋有果、冬有青”的育苗基地。在这里,培育出樟子松、油松、杜松、云杉、杨柳以及多种经济林木共二十多个优种树苗品种。张连印不仅带领乡亲们种出一片绿海,更将满腔深情植入了这片他眷恋和热爱的大地。

  我虽在冬季来到左云,但左云人的讲述,却让我仿佛见到了张连印所创办的植树基地的四季美景:春融怡,夏蓊郁,秋疎薄,冬黯淡;如诗如画,如梦如歌。

  每当皓月当空,清风徐来,苗木低语,苗圃里一派清朗之气。恰好对应着乡亲们感念张连印廉洁自律、两袖清风,于是人们将他的植树基地称为“清风林”。

  2023年2月,张连印建起的清风林党性教育基地被大同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大同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右玉干部学院也在此设立了“左云清风林现场教学点”,并聘请张连印为干部学院特聘教授。清风林,成为一场绿色接力的主战场——这里不再只是培育树苗的苗圃,慢慢的变成了许多员向往的精神高地。

  我还记得离开清风林基地的那天早晨,张连印带我们去看著名的十里河。小院到十里河河道,相距约一公里,远处的杨树显出萧疏之意,满眼的樟子松却青翠依旧。极目远眺,一排排樟子松、油松、云杉,笔直地矗立在大地上,像整齐列队等待检阅的战士们,又如同树的海洋。

  从张连印种下第一棵树开始,他就像带新兵的班长,悉心呵护着自己的“兵”。昔日张将军擅长带兵备战,当“战场”转换成荒山,他仍把心爱的苗圃命名为1号阵地、2号阵地、3号阵地、4号阵地……他的“仗”,仍是为人民而打,心里装着的依然是父老乡亲。

  张连印,从“班长”变成了“排长”“连长”;他的“兵”,从一棵树变成了一排树、一片林……直至连成“林海”。这些树,同样是守护祖国和人民的哨兵,它们的哨卡在荒山上,它们的职责是阻挡风沙、护佑百姓。张连印站在这片片森林之前,仿佛又回到了军营,检阅着他的“部队”。

  2024年3月,又是一个春天。将军的身影,已隐没于他的林海中;但崇山峻岭间的阵阵松涛,似乎仍在呼唤着他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