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博体育能玩吗
安博体育能玩吗
安博体育能玩吗
bob综合体育平台下载app
【48812】“柳树生丹”与折柳桥

时间: 2024-08-16 17:13:14 |   作者: bob综合体育平台下载app

  题记 明清丹阳县志载:丹阳以邑界柳树生丹为名,故从木为称。唐代从木之丹杨,即今从阜之丹阳也。乾隆志载:折柳桥在县东南五十里。

  2022年新春,北京第24届冬奥会闭幕式中“折柳寄情”一幕,带火了古邑丹阳的“折柳桥”。《让我们送丹阳折柳上热搜》,多家媒体以此编发了丹阳折柳地名的传说故事。一时,“风吹柳树,刷屏大大小小的屏幕纸媒。有不少人在带、在传,往外带、往别传,引发小热烈,小欢欣。”一起也引起本地文史圈人士热议,甚至有时评作者撰文提问:《折柳,你折的是哪朝哪代哪棵柳?》(载2022年3月4日 《丹阳日报曲阿论坛》),意在提示邑人鉴别真假传说,讲好丹阳故事,让宣扬正点、世人服气。其用心良善,令人考虑。笔者学史求是,由此来番引经据典话“折柳”。

  古代长安(今陕西西安)有座春秋时的灞桥,史载这是我国最陈旧的石墩桥。记叙秦汉时期关中地舆的古籍《三辅黄图桥》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长安城是汉唐时政治文化中心,灞桥处在交通要道上,人员来往频频,是古人礼送行旅亲朋、抒情别情的特定场所。后以“灞桥折柳”(简称“折柳”,一作“灞桥赠别”)代指送客离别,表达与亲朋好友的留恋不舍之意。

  “灞桥赠别”千百年后,苏南水乡丹阳越渎河上有了一座“折柳桥”。新世纪出书的《丹阳古今折柳桥》称:“桥名折柳,相传是选用霸桥赠别的典故。”另附以两则“传说”。

  丹阳折柳桥何时始建,无案可稽,但何故得名,却有貌同实异的说法。《乾隆丹阳县志》如此记叙:折柳桥,初名“情尽”。四川诗人雍陶问知其名,因题诗云:“历来只有情无尽,何自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丹阳古今》遂将此作为折柳桥名来历之一载入书中,2016年丹阳市地名办又照录编入《丹阳地名故事》,但是这却与史实不符。

  《书》载:曲阿(今丹阳)“武德五年(622)曰简州,八年(625)州废。”四川诗人雍陶,生于公元805年,854年出任蜀地简州刺史。其《题情尽桥》诗前有注:“陶典阳安,送客至情尽桥”,标明诗中的情尽桥在天府之国的阳安(今四川简阳市)。可见此桥与千里之外、时隔200余年的丹阳折柳桥不是同一桥,因此之后的县志中就不再照录前志所述,仅记载方位一句:“折柳桥,在县东南五十里。”

  江苏大学出书社2019年出书的《诗词里的镇江地名》书中,录入清人诸葛程《折柳题桥》(原载《曲阿诗综》)诗:“简州刺史是雍陶,情尽桥更折柳桥。送客每从桥上过,马蹄滑滑雨潇潇。”编者对此加以解析,将所谓唐代雍陶在丹阳题诗改名“折柳桥”之说,据有关史实纠误后,好心地称之为“在这一个偷梁换柱,穿越时空的传说中,寄予了丹阳折柳人的美好愿望。”诚哉,斯言!

  折柳桥名来历有多种说法,除上述史籍中的“折柳”典故和诗文外,还有据民间传说改编的传奇故事。

  《丹阳古今》载:春秋时,越国灭吴功臣范蠡携西施乘舟同泛太湖来到丹阳地界。两人互表爱意时,遽然一阵暴风吹来,岸边的柳树将西施脸上划出一道血痕。范蠡见状,疼爱地一把折断柳枝递给西施,西施将此柳枝当作范蠡给她的定情信物。为逃避勾践虐待,两人随后分隔隐居,等待再相会。西施在丹阳年复一年,却等不到范蠡,抱病卧床不起,失望中命人将那段柳枝刺进岸边,并立“折柳”二字石碑寄予想念之情。后人在此建桥,便取名“折柳桥”。对此有人质疑范蠡西施到过丹阳之说。作者觉得,传说不等于史实,但故事新编应不违反前史的根本逻辑,方能叫人服气。

  丹阳市文化局编印的《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丹阳市资料汇编》“大众文学”类中,收载有一篇吕城人叙述的“清明上坟插柳树”传说,内容与上述范蠡西施丹阳折柳故事相同,仅仅主题由“折柳寄情”命名桥,变为“清明插柳”怀故人,并注明故事发生地在太湖边,此传说“撒播于丹阳、姑苏、武进一带”。

  还有一说。2017年出书的《丹阳村村回忆陵口镇卷》记载:古代越渎河上有座小石桥,河滨上处处生长着纤纤细柳,柳枝悠垂河中。据传,古时有两将在此离别,其间一将手折河滨柳树一枝,折断后抛入河中,以示各奔前程。后建桥以此为名,称折柳桥,折柳桥村名也由此而得。

  笔者早年从老一辈折柳同乡口中还听到两说。一是:现折柳地域古时有条小溪,溪旁长满野柳,两头民众常隔着小溪折柳互抛,牵枝相会。后溪水拓展成河,建了桥梁,便以“折柳”命名。另一说:古时这条小溪两岸的儿童常折柳枝编织成柳圈戴在头上,或将柳枝编成柳舟小舟放于溪中游玩,后有“折柳桥”名。这两个听来虽亳无故事情节的传说,却更靠近乡土风俗,令人可信。

  清人诸葛程《折柳题桥》诗序云:“折柳桥在越渎河南十里,与长安桥相对,好事者于两岸遍植柳树,望之如翠幄。”《丹阳交通志》 记载:越渎河又名相渎。宋熙宁六年(1073),邑人诸葛赓辞官回导墅大华村,大众开河以通舟楫,故称相渎。民国时为县内首要航道之一。现该河北起陵口京杭运河,直通原折柳乡,南至导墅镇与鹤溪河集合,全长11.7公里。此河至今仍是丹阳东南乡一条重要河流,河水一向润泽着两岸农田,可谓折柳大众的母亲河。

  折柳人回忆中的老折柳桥是座约四米宽的独孔石拱桥,细巧而精美。桥洞由条石雕凿圈拱而成,桥身外侧南北双面正中镶嵌80厘米见方、刻有“折柳桥”名的石板。桥面南北两头各立有六根长方形石柱,中心平铺一条独轮车行走的宽约30厘米石板,历经年月,车行石板上已碾出了道道辙痕。两头为行人上下桥石板阶梯,桥两头与地上相连处是一整块雕琢成祥云状的石刻。桥栅由一色的大块青石砌成,两头各镶有一个外伸30厘米的龙头石雕,注视着河中飞行船舶,似在迎送过往的客人。

  白云苍狗,古桥已成为乡愁回忆和史书记载,而新折柳桥一建再建,今非昔比。1972年越渎河拓展,石桥撤除。1974年在老桥旧址向南30米处重建折柳桥。1999年紧挨人行桥另建一座车行桥,两桥并排成双体交通桥,为现在的折柳桥。2016年,在大运河陵口镇栅口村段又建了一座全长466米、河道主桥跨径100米的新折柳大桥。折柳桥由小变大,由一变二,功用增多,越发壮美,见证了古邑丹阳村庄发展史。

  “先有折柳桥,后有折柳村”。自清代到民国,越渎河屡次疏浚,成为县内首要航道之一,因此折柳桥一带,大众集合,民居鼓起,商铺很多,人气旺盛,渐成街镇,村民们俗称“桥头”,曾是十里八乡农副产品和各种小商品的集散地。镇上一条石板路面的小街穿桥而过,大街两头是沿河建立的吊脚河棚,屋子一半悬空,由木柱支撑在河水中,一半搁在石板大街岸上,以木板为门面,构成独具特色的江南水乡小镇景象。

  1992年版《丹阳县志》记有民国二十三年本县第四区(导墅区)所辖“折柳乡”名,为最早见于官编方志记载的该地名。新中国建立后,折柳乡曾屡次改动建置归属,但“折柳”称号一直保存。1980年起,折柳集镇建造大发展,1996年折柳撤乡改镇。2005年折柳镇并入陵口镇,原“桥头”集镇地域现为折柳行政村所属折柳桥村。

  春风柳树万千条,柳树生丹多娇娆。从折柳桥到折柳乡、折柳镇,再到现在的折柳桥村,一个新时代的美丽村庄正方兴未已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