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博体育能玩吗
安博体育能玩吗
安博体育能玩吗
工程案例
三农大家 沈广宁团队:板栗育种与技术推广硕果累累只为“树上粮仓”更丰茂

时间: 2024-11-30 19:37:33 |   作者: 工程案例

  沈广宁,研究员,现任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副所长,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果品体系首席专家、农业农村部设施园艺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耐盐碱果蔬种质评价与新品种选育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干果育种与栽培学科团队首席专家、国家林草局经济林咨询专家。兼任中国经济林协会板栗分会副会长、中国园艺学会干果分会理事、山东省经济林协会副会长。

  主要从事果树育种与栽培技术探讨研究。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行业科研专项、省重点研发计划等课题20余项。先后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中华农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泰安市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选育板栗、枣等果树新品种12个,其中国审品种6个,获国际发明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研发山东省农业主推技术1项。

  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副所长、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果品体系首席专家沈广宁指着一棵板栗树说:“你看,这棵树的树枝散开了,长得就很矮。树形不同,产量就有差别。”他又指向另一边:“这些是河北的板栗品种,这片是陕西的,那边还有一些欧洲栗和日本栗。”每棵树什么来头、什么特点,沈广宁都记得清清楚楚。

  这个资源圃是沈广宁的宝贝,里面生长着他十几年间跑遍国内国外收集来的300多种板栗树。从2001年来到山东果树研究所,沈广宁就一头扎进了板栗的育种与栽培研究上。

  “这些山头地势陡峭,种不了什么粮食蔬菜,却适合栽板栗树。一年只需打两次药,对劳动力需求少,既有生态价值,也给农民带来了经济效益。”沈广宁说,泰安、临沂、莱芜、沂源的山区,栽种了省内60%的板栗树。

  泰山脚下的这片果园,自然就成了板栗种质资源创新研究最合适的地方。“别看现在这些树长得茂盛,前两年因缺少科研经费,这片园子差点撂荒了。”资金不足,早些年一直是摆在沈广宁面前的困难。

  板栗,始终没被人所重视,科研上游离于主流果树体系之外;管理上,农户也不大上心。但沈广宁坚持认为,板栗是一种被低估了的树种:板栗淀粉含量大,可以拿来当粮食,被称为“树上粮仓”,是一种战略物资;而且山东省内种植培养面积已达到了150万亩,若是所有的板栗树能更新品种并且管理得当,不仅农民增收,还能带动周边地区整个产业的发展,其中待开发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2020年前后,整个板栗创新团队科研经费一共才30万元,果树基地的日常维护都是难题。请不起专门管理园子的工人,沈广宁就带着小组成员,亲自下地拔草,在施肥打药方面,也是做到了能省就省,“多亏了板栗树皮实,最困难的两年熬过去了。”

  20多年间,沈广宁和小组成员一起,组织选育了质优、丰产、观赏性佳的板栗新品种9个,其中3个通过了国家林木品种审定,6个通过省级品种审定。同时,针对板栗特性,研发了“板栗低产园改造更新提质增效栽培技术”。

  虽然经费紧张,但对于成果的推广,沈广宁却没有吝啬,这些心血,最终都无偿转让了出去,“板栗更多的是面向山区种植,农民手里也没有多余的钱去对果树进行升级。若是有偿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这就与我们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初衷相违背了。”

  对于改造板栗低产果树,帮助农民增收,沈广宁认为,一定要基于现实需求出发:“现在劳动力紧缺,一味追求高产量也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在产量和投入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不仅要高产,更要管理简单。”

  板栗喜光,只有在阳光能照到的地方才能结果,当前业界普遍共识是,板栗在栽培时要朝着高光效树形的方向去发展。在现有自然开心树形的基础上,沈广宁则提出了主枝干矮化的思路,便于果农修剪、收果。“通过降树高、裁剪弱枝、修整树形、嫁接新品种等方式,对低产板栗树进行系统性改造,只需两三年时间,就能让传统的板栗园产量翻一番。不仅产量增加,板栗质量的提升也能带动售价,最终每亩板栗能让农户增收近2000元。”

  2019年,沈广宁主持的“板栗新品种选育和提质增效栽培关键技术探讨研究与应用”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现如今,沈广宁团队的板栗低产园改造更新提质增效栽培技术和板栗新品种,已在全省40万亩板栗园推广使用,同时带动重庆、河北等省外地区低产板栗园实现增产增收。

  所谓分子技术辅助育种,就是在基因层面,找到控制板栗高产的相关性状的基因组,并将性状分离,以此为参照,在众多杂交品种中有明确的目的性地做出合理的选择培育。

  当前板栗的新品种研发,主要朝着丰产、高质方向发展,而要达到这些目标,就需要新品种携带枝干矮化、树枝分散、果实饱满等性状。板栗对于日常管理要求不高,但在新品种研发上,难度极高。

  选育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时间:一颗杂交的种子从被种下到盛果期,就要五六年时间,观察性状的稳定性还需要三四年时间,品种审定环节并通过,又要花去三年光景。一个新品种诞生就要用掉近20年的时间,这几乎是一位科研人员一半的职业时光,而这还是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杂交种子的性状完全被观察,需要等到其进入盛果期,若是它没有携带所需要的性状,等待成熟的五六年时间便“打了水漂”。

  不确定性因素导致传统的杂交育种方式效率低下,而分子技术辅助育种正好弥补了这些短板。加入板栗创新团队之前,王金平主要是做小麦分子育种工作。分子育种技术在粮食领域已经趋于成熟,但在果树和园艺植物领域,受制于生长期过长等因素,应用场景范围较小,仍属于刚起步阶段。

  王金平发现,板栗领域竟没有一套完整的基因图谱可供参考。完整的基因序列是分子育种的基础,没有现成图谱,就需要从头进行测序。基因测序需要在第三方机构进行,在2018年,按二代基因测序技术计算,完成整个板栗基因测序至少需要100万元。

  拿着筹来的15万元资金,王金平开始了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幸运的是,就在这个节点上,第三代基因测序技术获得了推广,成本也低了不少,王金平找到之前和自己合作过的测序机构,软磨硬泡,用一个相比来说较低的价格,对板栗基因进行了测序。后续的片段组装工作,王金平选择自身进行,虽然过程困难,要自己从零开始有效学习操作,但能省下不少成本。

  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板栗这个山区干果品种的生态效益逐渐显现,自2022年起,沈广宁的板栗创新团队有了更充足的科研经费。获得了完整基因图谱,加上资源圃里收集到的300多个板栗品种,王金平的分子育种工作进入快车道。通过不同品种间的基因对比,王金平已经分离出了影响板栗早、中、晚熟的基因组,影响产量、口感、风味的基因的神秘面纱被一一揭开。与之相伴的,更高产优质的板栗新品种如雨后春笋般涌出。

  2018年末,重庆市万州区茨竹乡的一处种植园里,板栗树如杨树一般笔直挺拔,主枝干就有两米之高,但前来考察的沈广宁看到后却连连摇头。一同前来的万州区林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永明紧张地询问:“这片板栗林,还有优化的可能吗?”

  茨竹乡的这片板栗林,已经种植了十余年。最开始是考虑到板栗既能作为园林绿化山头,又能增加农民收入,当地政府便引种了3万多亩板栗。然而到了盛果期,果实稀疏个头也小,甚至有的树不结果。对此,栗农怨言颇多,社会各界重视,万亩板栗林面临着被淘汰的风险。

  在山东省挂职干部的牵线协调下,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委派沈广宁来到万州区考察板栗生产情况。密集走访调研后,沈广宁认为,茨竹乡土壤环境适合板栗生长,但引种的板栗品种和管理方式出现了问题。

  如何让当地农民有信心继续种下去?沈广宁建议先在部分板栗园做改造,以点带面引导其他低产板栗园升级。

  为了让项目顺利推行,沈广宁四处协调,为万州争取到了近200万元的建设资金,分别在万州区茨竹乡前堰村、罗田镇枫香村、高粱镇3个地方建立了板栗改接示范园100余亩。2019年3月,沈广宁根据万州气候和水土条件,带着从山东省果树所国家板栗资源圃挑选的 “鲁栗2号”“东岳早丰”“泰栗1号”等十余个板栗优良品种,回到重庆,手把手指导当地栗农和技术员进行板栗树改造。

  改造过程中,三四米高的板栗树被截去大半,并重新扦插上新品种枝条,又对板栗园进行了适当的密植改造。当地气候湿润多雨,这种环境下板栗嫁接之后能否成活、生长并结果,沈广宁也没底儿。接下来的3年,沈广宁与团队其他专家多次赴重庆现场考察交流、指导项目实施。

  3年过去,改造后的板栗树迎来了结果期。2021年秋天,万州板栗示范园的板栗树枝头,终于挂满了人们期待十余年的“刺球”,这也让沈广宁悬着的心落了地。

  示范园的丰收,彻底改变了栗农对重庆万州不适合板栗种植与栽培的认识,为万州区3.5万亩板栗提质增效提供了示范样板,也为重庆全域数十万亩低产板栗林的改造升级提供了经验借鉴。截至2024年,万州区已有近3000亩板栗成功实现改造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