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博体育能玩吗
安博体育能玩吗
安博体育能玩吗
柳树
往期回顾2024年8月艺术研究联合书单凤凰空间《中国历代流行服饰》入选

时间: 2024-10-06 22:52:39 |   作者: 柳树

  艺术研究联合书单,由全国出版单位联合发布,致力于推荐每月优秀的国内外艺术研究新书和好书。本期书单是

  从秦两汉到明清,历代经典服饰再现,从内到外穿搭层次一一呈现,解开古人穿衣谜题,重新领略千年服饰之美。

  历代服饰体系庞大繁复,想要逐一了解太难太累。作者抽丝剥茧,梳理出历代有代表性的流行服饰,带您快速了解各朝代服饰特征与演变。从先秦两汉一直到宋元明清共分七章,以服饰相关的文物壁画为主要是根据,涉及的古籍文字为辅助材料来考证,采用贴合时代的工艺及材料还原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占主流的历代衣装,并选择模特团队穿戴拍摄实际还原效果图及服饰层次示意图等。

  为增强代入感,以大家耳熟能详的屈原、李清照等历史知名人物及所涉及的场景作为引子,从相关的文物、壁画等素材入手,介绍当时的社会环境、工艺技术对服饰的影响,展示、还原出服饰结构示意图及实物样式。每章的后半部分还会提供模特团队穿着以上衣物时的层次示意图,尽可能直观还原出古人实际穿着效果。

  大师的晚期作品[德]阿尔伯特·布林克曼著刘丽荣译黄凤祝校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

  创造的融合或撕裂,晚期的灵感和绝望,在布林克曼笔下读尽艺术大师的晚期风格。

  本书为20世纪上半叶德国著名的艺术史学家布林克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泛欧洲艺术比较研究的代表作品之一。布林克曼凭借着自己深湛且广博的学养将几个世纪中的造型艺术家(如贝尼尼、提香、丁托列托、格列柯、雷诺阿、米开朗琪罗、达芬奇、伦勃朗)的晚期风格融合在一起,搭建了一个清晰的分析艺术家向晚期风格过渡的形式框架。

  通过比较不同艺术家在不同生活阶段的创作,布林克曼观察到晚期作品在形式语言和精神内容方面所具有的一个共同趋势,并将其概括为“融合”,一种形式与主题的融合。这种对比在构图和技法上很容易被证明,但是其本质只能在精神上被理解:伟大的艺术家在从成年步入老年的过程中,通过多种关系与环境相连的精神性逐渐走向内敛的精神性。

  《20世纪西方美学》以“批判理论的转向”和“语言学的转向”为线世纪西方美学历史发展的知识谱系——前者聚焦于美学对现代社会文化的批判性思考,后者专注于以语言或话语视角对美学问题的探索。每个知识谱系分别讨论了八位重要的西方美学家,上篇研究了齐美尔、奥尔特加、卢卡契、阿多诺、本雅明、利奥塔、波德里亚、杰姆逊等人的美学思想,下篇分析了克罗齐、卡西尔、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巴赫金、巴特、福柯、伽达默尔等人的美学理论。本书通过这一些代表性西方美学家的理论,揭示出20世纪西方美学的总体趋势和理论创新。

  清华大学教授给大家的美育课,一本书带你走进艺术情感和创造之境,由艺术得到心灵的解放和创想的力量;清华大学标杆课”艺术的启示“必读书目。

  《艺术通识十六讲》基于国家精品美育课程、清华大学通识荣誉课程、标杆课程“艺术的启示”梳理提炼成书。分为理论讲与实践讲,包含“绘画的理由”“寻找感觉的世界” “视觉语言中的审美判断”等十六讲。本书采用“对话体”,引导学生在艺术中敏锐地感知,深入地鉴赏,独立地思考,诚恳地表达,多元地创作,并将以上每个方面有机融合。本书图文并茂,案例丰富,配有艺术核心知识点、拓展阅读与习题,并附有课程PPT及学生作业和教师点评。可作为广大艺术爱好者的美育读物。

  东南大学凌继尧教授领衔,聚焦艺术设计历史、理论以及发展现状,为当下设计界和学科建设提供有益启示和借鉴。

  艺术设计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并且长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本书史论结合、以论为主,在叙述历史时着眼于历史过程所积淀的理论形态,围绕两条线索展开:一是按照艺术设计的历史流变考察其理论形态,在厘清概念的基础上,分述早期工业时期的艺术设计、现代派艺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对艺术设计特别是艺术设计教育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的包豪斯学校、功能主义和样式主义、后现代艺术设计、波普设计和意大利的孟菲斯组织;一是根据“创作—作品—欣赏”的系统阐述艺术设计按其自身逻辑发展的理论,包括绿色设计和人性化设计、A与创新设计、艺术设计的心理学、艺术设计管理、民族民间设计、大审美经济形态中艺术设计、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艺术设计等。这些理论对于任何时代的艺术设计都是适用的,尤其对现时的艺术设计界有启示和借鉴意义。本次修订吸收了最新研究成果,更新了四讲内容,内容更丰富、完善。

  《哗众取宠》是写给普通大众的当代艺术解惑指南,作者是英国广受欢迎的当代艺术家、伦敦艺术大学前校长格雷森·佩里。他曾受邀在BBC第四频道《里斯讲座》中讲解如何让艺术品走入市场,节目口碑颇丰。

  作为身处当代艺术界多年的业界权威,格雷森·佩里却希望告诉大众要打破权威,希望让专业相关知识有限的普通人也能真正地欣赏艺术,过一种艺术的生活。本书语言简练、笔调幽默,从什么是艺术、怎么样来判断一件物品是否属于艺术,写到艺术与金钱的关系、艺术品在市场中的流通方式,再到如何客观看待艺术家、评论家、媒体对艺术的态度,还对艺术爱好者、艺术从业者提出了“如何在艺术世界中找到自我”的建议。既介绍了扎实的背景知识,也提供了“普通人怎样进入艺术世界“的宝贵经验。

  本书为浙江人民出版社“知宋”书系之一种,旨在为读者打开了解宋代书画艺术全貌及特色的方便之门。围绕宋代书画艺术的价值,主编精选12篇颇具创见的文章,配以精美宋画彩插和《清明上河图》长折页,读者从中可一睹宋韵之美。

  本套丛书涵盖丰富内容,既有鹳雀楼、滕王阁、岳阳楼、雷峰塔、琉璃塔和阅江楼6座著名古建诞生、消亡、复建、新生的历程,展现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中华文化魅力,带您穿越时空探寻消失的文明瑰宝;又有对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六大消失古国的深度探究,追寻其建立与消失之谜;还选取了咸阳宫、未央宫、大明宫、华清宫和九成宫5座著名宫殿建筑,从考古发现追溯其辉煌,揭示消失原因。为您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呈现古代建筑与古国的兴衰。

  著名艺术史学者、牛津大学荣休教授柯律格重磅新作。打破陈旧单一的叙述,重探谢赫“六法”的古今思想史,倾听东西碰撞中“气韵”和“Rhythm”的跨国回音,以全球艺术史的视角重新思考被形塑的“中国画”。

  20世纪初,随着中国艺术品流入海外,西方掀起了中国艺术的热潮。以“气韵生动”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画论与彼时的西方思想潮流不谋而合,经历冈仓天心、劳伦斯·宾扬、喜龙仁等多位汉学家的转译,在多种语言的回音室中流动、循环。而留学海外的陈师曾、滕固、刘海粟等人又将其从日语、德语、英文等语言译回中文,并应用在学术研究和艺术实践中,进一步奠定了谢赫“六法”在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中的核心地位。

  在这部创新之作中,著名艺术史学者柯律格运用多元材料,突破固有的观念和既定的边界,以世界主义的视角重新思考艺术史的边缘和被形塑的“中国画”。

  本书以中国书画史上的系列名品作为研究对象,16个篇章针对藏品的个案研究,更向我们展示了如何观看一幅作品并鉴定其真伪,既有方法论的总结,又有具体案例的分析,富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本书为浙大文科高水平基金项目“中国历史与图像研究”丛书之一,本丛书所收录的为近年学界最新且重要的学术成果。本丛书借由中国历史与图像两个视角,试图阐述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丛书主题涉及广泛,包括书法、绘画、器物、宗教美术和视觉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佐以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史等不同学科的最新成果,试图从不同视角来关照、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

  著名学者、南京大学教授卞孝萱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史研究,在晋唐和清代文史、中国文化史、文献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先后出版了《刘禹锡年谱》《元稹年谱》《唐代文史论丛》等。不仅如此,卞先生在艺术史研究上也有突出的成就,其中《郑板桥全集》和《郑板桥丛考》等著作收录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文章。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朱天曙老师全面梳理和解读卞先生在书画篆刻艺术史研究上的成就,辑录卞先生所有艺术史研究文章,感怀卞先生的同时,对今天的艺坛当有所启发。

  本书从顾先生上百张课徒稿中选取了顾坤伯先生的59张课徒稿,按题材分为“树法”与“山石法”两大类。由这些课徒稿能够准确的看出,顾先生授课细致,对山水画的理法也十分精熟。以树法为例,不仅有鹿角枝、蟹爪枝、枯树的画法,还有十余种点叶、夹叶树的点法,乃至松树、柳树、竹叶等特殊对象。本书最后所选的28幅作品则从不同侧面展示顾坤伯先生堂正淳厚的气息和极具生活化的笔墨韵味。有不少作品均为写生所得,意趣盎然。无论是大气磅礴的群山峻峰,还是姿态各异的茂林,总充满着情真意切的感受和对生命力的讴歌。

  《铭记:柯军昆曲印话》收录了柯军围绕昆曲内容刻制的约200枚印章,印文内容从昆曲曲目、曲词、曲话、曲牌四大板块出发,囊括了牡丹亭、西厢记、沉江、花似人心向好处牵、恰三春好处无人见、百戏之祖等昆曲标志性语话。同时书中记录了柯军于刻印时的心境、印文的由来、印章边款等,带领读者从传统篆刻的角度走进昆曲的世界,了解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

  本书将昆曲与篆刻完美结合,市面上无先例;图书装帧由“世界最美的书”获奖者曲闵民设计;邀请著名书法家辛尘、庄天明撰序,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徐利明做跋;不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十分难得。

  《海外国宝全书》是一部海外中国文物的“鉴赏宝典”,更是弥足珍贵的中华美学家底,一书阅尽700+件海外遗珍,回顾10000年中华文明史!

  流失海外的顶级国宝文物,每一块都深深烙印着中华文明的千年印记与文化渊源。它们如同失散多年的游子,虽然漂泊在外,却永远无法割舍与故土的羁绊。它们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辉煌与沧桑,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宝贵遗产。《海外国宝全书》全面梳理了目前流失海外的国宝,作者团队历时五年踏访全球数十家博物馆,遴选最具特色的近700件“国宝中的国宝”,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覆盖了10000年中华文明史,这些国宝几乎囊括了文物的全部类别,青铜器、玉器、陶器、瓷器、珠宝、珐琅器、金银器、漆器、书画、织锦、石刻、家具、木雕等。全书近1800幅高清全彩插图,从工艺、材质、色彩、纹样等50多种角度看国宝,360°全方位细节展示,堪比原作实拍。正8开巨幕开本,608页重磅内容,是一部罕见的全彩高清“海外国宝图鉴大全”。

  如果未来的人类真的要过“无纸化生活”,那么我们该庆幸还有这本书传世——它全面展示了“玉扣美学”给人们的震撼与遗憾,以及传统手工艺的浪漫与艰辛。

  玉扣纸制作技艺,于2019年入选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书以盛产优质“内山玉扣纸”的“闽西纸都”——宁化县治平畲族乡为中心地域,搜集、整理并利用地方档案、调查报告、报刊杂志,以及族谱、契约、仪式观察、口述访谈等民间文献,探讨纸史、纸业史、纸产区社会经济发展史相关议题,认为玉扣纸制作技艺的独特之处,在于造纸工匠采用最简易的生料法制作方式,却能通过精细的品质管控,制作出高质量竹纸。玉扣纸制作技艺的磨练,不能脱离技术工人所生活的社会经济条件和人文制度环境来理解。追求玉扣纸独特性的延续,营造一种“玉扣美感”,应在生产者、经销者和消费的人中生成、培育和养护对于玉扣纸的共有知识和共同情感。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国花牡丹是何时进入文化艺术史的?历史上,众多牡丹绘画名家为我们留下哪些珍贵的艺术作品,它们各自展现了怎样的特色与风格,又是如何历经沧桑、传承至今的呢?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这一话题:以牡丹为线索,以中国艺术史上十位杰出的艺术家——顾恺之、周昉、宋徽宗、欧阳修、钱选、唐寅、徐渭、蒲松龄、郑板桥、张伯驹,及其与牡丹相关的代表性作品为主线,生动讲述这些作品在流传过程中鲜为人知的故事,深入剖析牡丹在书画、诗歌、食品、茶饮、药用等领域的文化内涵,探究国花牡丹所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为读者展现一部跨越两千年的牡丹文化艺术史。

  《从兰亭到钟鼎——中国书法史探微》选取北宋至晚清书法史发展过程中的若干现象做多元化的分析,反思传统书风的继承与演变,书法形制对创作的影响,典范的取舍,艺术风格与政治环境、社会心态、学术风气的相互影响等议题。其中涉及到宋高宗、王宠、钱坫、江声、邓尔雅等书史上或隐或显的人物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个人实践与创作取舍。以及《兰亭序》《淳化阁帖》等经典习书范本在不同时期文人创作中的使用情况。读者可从一个个案例中了解不同时段书法史发展的种种细节,并为当下的创作提出更多的思考空间。

  该书从环境生态史研究的视角出发,以宋元时期山水画的演变为枢纽,展现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史。书中的篇章不局限于宋元时期,还包括了关于环境生态美学及其艺术史研究方法、中国南北环境生态与山水画起源、宋以前环境生态与早期山水画、明清时期环境生态与宋元山水画的评价等内容。作者通过具体的艺术案例认为环境对人有着客观的塑造,人对环境也有着主动的表达。

  米芾是11世纪一位成就斐然的书法家,也是中国艺术史上的著名人物之一,对探讨书法的功能与风格这一理论议题也有卓越贡献。在《米芾》一书中,石慢在艺术家跌宕起伏的人生框架内探索其书法艺术,并深入考察了北宋文化以及米芾对文人艺术理论的推动作用。

  米芾在北宋社会中身份多元:艺术鉴赏家,官吏,寄情山水的闲逸之人,以及服务于帝王又受道家思想浸润的才俊。通过探索发展书法风格,米芾表达出在不同社会角色下变化着的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石慢融合年代叙事和主题探讨,兼顾书法作品的内容与书体风格,将米芾书法置于北宋历史发展的脉络中细致分析,同时以米芾同他生前身后书法艺术史的关系来诠释了“书法”这种最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

  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画品评史研究的著作。“品评”是一个伴随中国古代绘画史发展重要的艺术观念,是一个可以把中国绘画的全部理论贯穿起来的线索。中国自最早的品评著作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起,至今产生了无数品评著作。这本书的作者分四个章节梳理历朝历代品评理论的详细的细节内容及核心思想,以全域眼光放眼整个美术史,既不厚古薄今也不厚今薄古,以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眼光与角度,全方位解读中国画品评史。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揭橥中国画理论的本然特色,有助于世人客观完整地理解和鉴赏中国画,感受中华艺术的厚重与璀璨。

  从秦两汉到明清,历代经典服饰再现,从内到外穿搭层次一一呈现,解开古人穿衣谜题,重新领略千年服饰之美。

  历代服饰体系庞大繁复,想要逐一了解太难太累。作者抽丝剥茧,梳理出历代有代表性的流行服饰,带您快速了解各朝代服饰特征与演变。从先秦两汉一直到宋元明清共分七章,以服饰相关的文物壁画为主要是根据,涉及的古籍文字为辅助材料来考证,采用贴合时代的工艺及材料还原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占主流的历代衣装,并选择模特团队穿戴拍摄实际还原效果图及服饰层次示意图等。

  为增强代入感,以大家耳熟能详的屈原、李清照等历史知名人物及所涉及的场景作为引子,从相关的文物、壁画等素材入手,介绍当时的社会环境、工艺技术对服饰的影响,展示、还原出服饰结构示意图及实物样式。每章的后半部分还会提供模特团队穿着以上衣物时的层次示意图,尽可能直观还原出古人实际穿着效果。

  见证戏剧的“灵魂”在音乐中如何重生,讲透莎士比亚与威尔第的跨时空“合璧”。

  作者摒弃了传统学术著作的沉闷,以独特的跨界视角,围绕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以莎士比亚戏剧为灵感而创作的三部歌剧作品,深度剖析并揭秘作曲家如何将莎剧中的复杂人性写入叩击心弦的音响。通过巧妙编织历史和艺术的经纬,引领读者深入作品的情感内核,穿梭于《麦克白》的权欲深渊、《奥赛罗》的激情漩涡、《法尔斯塔夫》的嬉笑讽刺,展现经典文学与音乐结合所激发出的不朽生命力,见证莎剧“灵魂”在音乐中的重生。

  这部兼具学术价值与可读性的著作,既引领我们品读戏剧文学与古典音乐的魅力,更启发我们思考文学与音乐之间深刻的互文关系,如同一场文学与音乐、历史与美感、视听与心灵的双重盛宴,也是一次强化阅读深度、拓宽阅读广度的智识探险。

  这是一部以图文相辅形式、对近现代上海著名学者、海派文化代表性作家陆澹安的生平、交游及治学、创作活动进行系统性梳理的画册型图书。编纂工作在陆澹安文孙、当代书法篆刻名家陆康倾情提供的乃祖留存的著述手稿、友朋书札和照片实物等丰富的第一手资源上进行,由此构成本书极为珍贵的历史和艺术文献价值。

  图书以“家住溧阳路”“心醉笔墨间”为篇章,下辖“生平、交谊、论学、说文、谈艺”5个块面,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提纲挈领地描绘了陆澹安的个人生活和他的学术成就。本书一方面为丰富民国文人研究和海派文化研究增添新史料,同时,通过对陆澹安创作的研究,从他对于民间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的探索和实践中为当下做好“第二个结合”这篇大文章汲取养分和智慧。

  一部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百科全书,800余幅精美高清图片,全景展现一个天才辈出的黄金时代。

  本书对1250年至1600年间的意大利艺术进行了广泛而细致的讲解,涵盖绘画、雕塑、建筑和工艺美术等主要艺术门类,全景展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哈特教授以佛罗伦萨、罗马、锡耶纳和威尼斯四座城市的艺术家及其作品为重点,分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也没有忽视阿西西、米兰、那不勒斯等次中心城市的艺术。全书行文以瓦萨里《艺苑名人传》为范本,依时间顺序把近200位艺术家的生平和作品有机组织在一起,并将每位艺术家作为富有创造性的个体展开讨论。

  本书自1969年首版以来,历经多次修订,至今仍是文艺复兴艺术入门的最佳读物。威尔金斯教授在第七版中纳入了新的研究和当前的艺术史思维,也保持了哈特教授热情洋溢地讲述的故事的完整性。还更新并新增了大量精美的彩色插图和电脑复原图,让读者更直观地感悟艺术的魅力。

  《梨园一斛饮》为一本艺术评论文集,主要是戏剧评论,其中囊括了戏剧理论、名剧改编,电影电视书评略涉及。作者从文本建构、舞台呈现、演员表演特色和主旨思想等方面内容着眼,从艺术理论角度深入浅出,条分缕析的解剖,同时从艺术的不同角度对剧目进行点评,并提出个人自己的观点,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引导观众如何欣赏原创剧目深层次或多方面的现实意义表达。读者在阅读审美愉悦的同时,可以窥探戏剧文学在舞台的完美诠释和剧本创作技巧。

  陈丹青、王薇一致推荐: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博物馆学著作,一堂献给本土博物馆的历史必修课。

  一线博物馆人倾心打造的一部博物馆进化史,呈现了18—21世纪博物馆的发展历史。全书以时间为轴,真实记录了博物馆从文艺复兴时期乌托邦式的“知识神殿”、战争期间的“精神庇护所”,到纯粹的“白立方”艺术空间,再到今天城市复兴中的“地标”“名片”这一过程中的每一次蜕变,探讨了博物馆形态、功能及角色的演变。同时结合理论知识和在地实践,针对博物馆当下面临的困境,试图从历史的时空中找到问题发生的原因和解决的线幅高清世界插图,打造一场沉浸式“纸上艺术展览”,完整还原博物馆的前世今生。

  大师启功“中国文化四讲”图文精装版首度面世。一套书读遍国画、书法、诗词、国学。

  当代书法第一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长启功先生的书法讲记。人人能读懂的书法入门书。

  国学家、红学家、古典文献学家启功先生写给普通人的“猪跑学”讲记。一本书掌握那些熟悉又陌生的文史知识盲点。

  本书将1949年至1978年的上海包装设计作为研究重点,搜集与梳理了相关文献,考察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包装设计的演进轨迹和发展特征。透过“上海包装设计”这一研究视角,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走向“现代性”的探索中,呈现出的传统与继承、内需和外销、艺术价值与生产水平的多重矛盾与联系。

  阿涅斯·瓦尔达访谈文章首次中文引进!21次采访,跨越近50年,走近“新浪潮祖母”绝佳的文字资料!

  阿涅斯·瓦尔达,是大胆无畏的影坛先驱,也是常青的“新浪潮祖母”,更是西方电影史和女性电影史中不可或缺的“电影之魂”。本书是瓦尔达访谈文章的合集,收录了1962—2008年间她接受的21次采访,涵盖其电影生涯的完整轨迹和诸部作品,涉及她与“新浪潮”、好莱坞、女权运动、不同社会人群、爱人及家庭间的关系。在瓦尔达跨越半生的讲述中,我们得以了解画面背后的故事、影像传达的深意,她对电影的热情从何而来,为何总能从日常中捕捉生活的奥秘,并“在不可能的地方发现美”,而作为边缘的艺术家型导演,瓦尔达又经历了哪些困难和苦涩,她从创作和人生中获得了何种满足等。打开这一篇篇访谈,就能发现属于瓦尔达的广阔海滩。

  《摇滚与哲学》是一本哲学通俗读物。从小妖精乐队《我的精神在哪里?》对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清晰回应,到鲍比·麦克费林《别担心,开心点》对古希腊斯多葛学派的当代演绎,法国作家弗朗西斯·梅蒂维尔通过剖析35首摇滚佳作的歌词和结构,深入浅出地揭示出关于认识论、文化、艺术、政治、道德的哲学命题,引领我们走进摇滚舞台背后那广阔深邃的哲学世界。

  精选12种艺术作品,透过作品讲述人与这些代表动物的故事,告诫世人唯有相生相伴,我们才可以走得稳、走得远。

  本书简要追溯了从古代晚期到20世纪的艺术史,着眼于完全不同的环境和问题,包括人与动物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是如何随时代变迁的。所选的动物是一些艺术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动物,在当前的自然保护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关于流行艺术家的不当言论和行为,甚至某些犯罪行为的揭露比比皆是。加上社会化媒体和互联网的普及,公众对曾经喜爱的艺术家隐藏的生活开始保持警惕和批判的目光。艺术家的道德生活会影响其作品的审美价值吗?我们该怎么样看待这些失德艺术家?以及,还能欣赏他们的作品吗?在本书中,作者运用哲学工具,为这一困扰我们的伦理问题提供了敏锐的洞察。作者觉得,艺术家的道德生活不仅会影响公众对其作品意义的解读,而且还会影响其作品的审美价值。艺术作品提供了强大的情感资源,使我们也可以在艺术世界中探索道德的复杂性,进而与不道德行为做斗争。因此,我们不应该回避那些失德艺术家的作品,而应该更加深思熟虑地去参加了,并且做出判断。

  《饶了我的耳朵吧——名家谈音乐》是桑农老师主编的书稿,分为《大师与名曲》《音乐与人生》两卷,共收录了陈丹青、格非、傅雷、丰子恺、赵丽宏、王安忆、王蒙等名家的59篇文章。当下社会快餐音乐风行,抖音神曲、广场舞歌曲、洗脑神曲等无处不在,本书旨在提升群众的音乐审美,鼓励追求高素质音乐,在经典音乐中体会艺术美,体会艺术对人生的启发意义。音乐自古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各种乐器的出现,作曲家、音乐家的出现,让音乐成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声音美学。音乐对于作家、画家的影响也很大,通过名家谈论自己喜爱的名曲和音乐家,探讨音乐对自己的艺术事业和生活的影响,能够激发读者开放思维、接受经典、放慢生活的节奏、追求艺术的细节。

  全四色彩印,正文铜版纸,16开标准画册开本,近200幅图片完美复刻艺术佳作摄人心魄之美。

  《浮光掠影》共收录美国文学大师约翰·厄普代克的23篇艺术随笔,品评对象从印象派的莫奈到萨金特,从现代派的安德鲁·韦思到德加,甚至还驻足品评一番早已被世人遗忘的《纽约客》杰出漫画家拉尔夫·巴顿、法国雕塑家让·伊普斯特吉等人的作品。

  厄普代克睿智幽默、深刻独到的评论,配以190余幅精美图片,完美展示了其在探讨传统和现代艺术方面,将散文、视觉艺术作品与艺术评论融为一体的最兼收并蓄、最具趣味性、最具启发性的一面。本书还收录多幅厄普代克本人创作的线描画,向世人展示了这位文学大师不为人知的杰出艺术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