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2-01 22:35:32 | 作者: 产品展示
开学前夕,本报早年报导了本市一名白领惊喜地发现,沪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第一课《高兴的杉树林》是自己儿时习作一事。报导见报后,引起不少重视。读者杨伯震是一名退休地舆教师,巧的是,他和原作者王海勇同住一个小区——广灵二路友谊三村,也便是《高兴的杉树林》一文中“杉树林”的出处。日前,他致信本报提出,题目中的“杉树林”或许不行准确,若改成“水杉林”,科学性会更强些。
杨先生说,这片树林早年有必定的规划,现在因为扩建改造等原因,现在只在小区内有零星的散布。杨先生和记者说,杉科树木种类较多,“杉木”和“水杉”都是杉树的一种,外形虽不同不大,但树种不同。水杉归于落叶乔木,树叶色彩随时节而改变,他们小区中的杉树种类,应该归于水杉。但“杉木”则为常绿乔木。
杨先生觉得,这篇课文爱情真诚,写的是自己身边了解的景色,因此读来倍感亲热。但作为一名老教师,他期望教材编写者能够在科学性上再把把关,别让孩子有先入为主的概念,混杂了基本常识。
就此问题,记者请教了上海市园林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跃东。他说,上海因为地舆环境联系,成长的多为水杉。光说“杉树”的确或许会导致一些概念含糊,但水杉究竟也是“杉”,好像街边常见的梧桐树相同虽有许多细化的分类,但作为非专业研究人员的普通群众来说,依然也仅仅抽象地归纳为“梧桐”即可。
他主张,若要更精准,可在教材文章下加以注释阐明,小学语文教材重视的是对作者爱情的了解和领会,专业性无需很强。实习生赵慧青本报记者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