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7-04 13:48:17 | 作者: BOB体育平台下载手机版
1.碧玉:绿色的玉。这儿用来比方春天淡绿的柳叶;别的,碧玉一词往往代指佳人。相传在西晋年间,有一个长沙王,复姓司马,他娶了一个小妾,名叫碧玉,是布衣之女。大约由于她的身世,所以被称为“小家碧玉”。这碧玉长得美丽可人,能歌善舞,所以深得长沙王的喜爱。到了东晋,有位叫孙绰的诗人得知碧玉的故过后,就做了《碧玉歌》,共3首。其间第3首是这样的:
粗心是:我这个小家碧玉原本不敢攀交您这位德高望重的先生。而现在您竟然对我恩爱有加,这是让我感激不尽的!
诗中有个词“金兰”不太好懂,现在来解释一下。这个词源于《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意思是:假如二人心意相合,那锋利能够断截金属;假如二人言语相投,那气味就会如同兰花那么馨香。
高高的杨柳长满了碧绿的新叶,轻柔的柳叶垂下来,就像万条绿色的丝绦。这细细的嫩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二月的春风呀,它宛如一把灵活的剪刀。
《咏柳》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这首诗一环扣一环,前两句是描绘,写杨柳巨大的身段与柔美的姿势:由“碧玉妆成”引出“绿丝绦”。后两句是谈论,用设问的办法对春风进行赞许:由“绿丝绦”引出“谁裁出”,又由“谁裁出”引出“似剪刀”来。这首诗值得玩味的当地许多,咱们这儿只讲它在写作上的两个特色。
首句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你看,一着笔,杨柳就成为碧玉佳人的化身。这儿,“碧玉”不只是描述杨柳,她成了咱们在解词时已知到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了。所以,“万条垂下绿丝绦”,也马上变成这位佳人的绿色裙带了。
“高”字,如同明写高高的杨柳,其实恐怕也是比方亭亭玉立的佳人,她身材苗条,亭亭玉立,甚是美丽。所以,“垂”字,恐怕便是写她纤细的腰身在微风中悄悄摇摆的姿态了。这是比方和拟人两种修辞方法的奇妙交融。
“谁裁出”是由“绿丝绦”天然想到的,但这只有诗人才干想到。即便你也能想到,但你说:是谁裁出的?你能想到那无形的“春风”吗?就算你想到了“春风”,你也或许只会说“春风师傅手艺高”,但你或许想不到诗人的妙句。
诗人先把“春风”写成人,由于已然问“谁”,那便是指人了;诗人说“细叶”是春风裁出的,这说明用的是拟人方法。可诗人最终又把春风比作剪刀了,这样春风又变成物了。但是,“剪刀”又需要人来操作呀!那谁是操作者呢?当然是春风。所以,春风又成了人。
这便是诗人艺术幻想的整一个完好的进程:既奇妙又合理。而诗中呈现的一连串的形象,天然天成,毫无雕凿之嫌。
古诗有时用典。用典的效果应该能使读者从中取得更多的常识与遭到多方位的启示。但有的诗人用典常常把读者引进迷宫之中,假如读者不了解诗人所隐含的人物或事情,就无法读懂他写的诗。而《咏柳》则否则。比方,诗中的“碧玉”是用了典的,了解这一个典故的读者,就会愈加高兴;但不知道“碧玉”这个典故的人也照样能够从自己的视点了解,不会有“满头雾水”的苦恼。比方,不知碧玉这个佳人故事的人能这样了解:杨柳高高的,那色彩像绿色的玉石。
别的,诗中的“绿丝绦”也是有典故的。假如咱们读过《南史》,那么就会知道,有个人叫刘悛之,他做过益州刺史,他曾“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说齐武帝把它们种在宫殿前观赏,说它们“风流心爱”。
贺知章把柳条说成“绿丝绦”,或许暗用了这个典故。但读者看不出一点痕迹来。这便是高明的艺术。
学了贺知章的《咏柳》,无妨试用比方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写你所了解而又喜爱的某件物品或某种景象。文/李淑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