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10-13 22:11:40 | 作者: bob综合体育平台下载app
▲2024年3月7日,观赏者在延安赤色家风馆观赏学习。(延安赤色家风馆供图)
▲2021年春天,延安市甘泉县石门镇魏家沟村驻村崔院强(左在乡民家中造访。受访者供图
▲2021年9月,延安市黄龙县石堡镇泄湖村党支部书记乔治民(左三)乡民在冒雨巡查。(石堡镇党委供图)
▲2019年9月20日,张莲莲的儿子王军和儿媳李红卫在养殖场内给鸡食。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都红刚摄
▲2018年5月30日,张莲莲与老公王耀武合抱30多年前亲手栽种的水树。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邵瑞摄
▲这是乔占山(右)生前在延安市黄龙县石堡镇八家梁村与乡民商议发养殖山羊的计划。 新华社资料片
本报讯(记者沈虹冰 陈晨 李浩 李亚楠)二月时节,草木再新。圣地延安,赤色家风馆迎来观赏热潮。泛黄的相片、警示的家训、宝贵的文献,500余件藏品,凝结了延安时期102位革新前辈的人生片段。
是革新为先的家国情怀,是天下为公的为民初心,是严于律己的价值寻求……人们到此参访、追思,寻觅心中关于家风的答案。
在驻村干部写给孩子的信件间,在两代劳模守望青山的坚持中,在夫妻科学家以田为家的浪漫里……今日,行走延安,一路所见所感,无尽的慨叹在脑海中翻涌——
赤色家风,老一辈革新家在血与火的检测中培育构成的宝贵财富,历久弥新、润物无声,仍在滋养着黄土地上的一代代新人。
延安王家坪,同志故居前,一棵老杨柳又生新芽。树旁,与毛岸英的合影两边,观赏者停步注视,思绪连连。
树影婆娑,往事显现。1946年,从苏联归国的毛岸英回到延安。离别18年后,对这个懂外语、举手投足带着几分洋气的儿子分外喜爱。他劝诫爱子:“你吃了十年洋面包,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也上了高级军事学院,还有一课要补上,你应当去上上我国的劳作大学。”
“爱的方法多种多样,毛主席对子女的爱是细腻而严厉的。他期望毛岸英以公民为师,到乡村去学习书本上没有的常识,去磨炼毅力,了解我国实践、培育公民情怀。”面临游客的诘问,讲解员贺丽丽如此作答。
延安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刘晓梅说,延安时期,党的首领团体不只是杰出的政治家,也是赤色家风建造的承当者和践行者,“他们将‘小我’与党和公民利益的‘大我’紧密结合,使家风成为传承崇奉的力气”。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间,老一辈革新家事必躬亲构成的优秀家风,早已深植于这片赤色的热土。
不知不觉,甘泉县石门镇魏家沟村崔院强已开端第四个驻村周期。这位从小听着毛岸英上“劳作大学”故事长大的后生,至今还记得2017年驻村前,家庭会议上妻子的一番表白。
女儿年仅5岁,妻子作业繁忙,自己驻村后无暇顾家,困难摆在眼前。“你虽是在乡村长大的,但对乡村并不了解。组织需求你,就定心去吧,家里有我和爸妈!”亲人的宽慰,让崔院强心中的使命感更加坚决。
驻村伊始,宿舍条件粗陋,“外面下大雨、屋里水帘洞”,崔院强毫不介意,跟着乡民下田头、进大棚,找寻工业高质量开展堵点。打井引水、改造设备、引入新的蔬菜种类……磨破嘴、跑断腿,一张蓝图逐渐在他眼前绘就。
2019年驻村期满,崔院强万分不舍。“争取到的项目资金就要到位,工业还需求持续提高,许多作业刚开了个头,我不能脱离!”挑选之际,村委会的一盏孤灯下,崔院强铺开信纸,向女儿写下家书——
“闺女,爸爸想每天陪同你,但村里的大众也需求我。你要好好学习,爸爸好好作业,期望能给你当个典范……”
父爱不会食言。带领乡民建起第三代自动化设备大棚,把坡地改形成梯田,将自来水通进家家户户……几年下来,魏家沟成为全县的设备蔬菜“明星村”,人均纯收入达1.98万元。崔院强也被党中央、国务院颁发“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谓,走进了公民大会堂,迎来人生的“高光时刻”。
像陕北高原上千千万万的汉子相同,崔院强质朴而坚韧,谈及驻村的艰苦和所获的荣誉,口中尽是云淡风轻。但提起妻小,他却瞬间泪目。
驻村期间,儿子出生,崔院强忙到未曾陪妻子做过产检,一家人仍是聚少离多。“女儿曾在作文里写道,‘爸爸是我的典范,我要向他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接过记者递上的纸巾,崔院强擦干眼泪,一字一顿,“家人是我的后台,也是我的动力”。
先“咱们”后“小家”,舍“小家”为“咱们”。不同的年代,相同的挑选,涌动的家国情怀一脉相承。
浮屠山下,延河之畔。浮屠区浮屠消防救援站的小院里,写有“赤军传人、公民卫兵”的牌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支诞生于窑洞里的消防部队,现在队员们每年超越300天住在单位“常备不懈”,用自己与亲人的别离,换来万家灯火安定。
2013年7月,持续强降雨导致延安多处山体滑坡、窑洞崩塌。浮屠站五人一队、三人一组,在暴雨和泥浆中七上浮屠山、五上凤凰山,接连奋战26个昼夜,分散大众千余人,解救被困人员62人。
这般出生入死的危殆时刻,早已是队员们的寻常日子。以驻地为故土、视大众为亲人,他们以热诚和忠勇,守护着3556平方公里土地和75万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代代消防员,也在优秀作风的薪火相传中拔节生长。在张思德留念广场,他们团体吟诵《为公民服务》;在南泥湾,队员们回忆自给自足、艰苦斗争的峥嵘岁月……
“每当有新消防员入队,队里都会组织他们观赏革新原址,吟诵誓词、重温队史,这是咱们雷打不动的入队第一课。”浮屠站一级消防长张保愿说,“‘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险,给公民以力气’,这是咱们的誓词,也是这个咱们庭的传家宝”。
爱情,人类永久的论题。延安赤色家风馆,“革新爱情”的华章,也最能招引观赏者的目光。
“九个年初了,好像咱们都是在一起过中秋的,这次分隔,反而显得比抗战头两年的分隔大有不同。不只因咱们都大了十岁,还在于咱们在为公民服务上得到了更逼真的安慰……”
这是1947年中秋,转战陕北途中的周恩来写给远在河北的的一封家书。纸短情长,两人为了作业不得不暂时别离。尺素遥寄,却照射出爱情最夸姣的容貌。
“相濡以沫、心有大爱、作业为先,这是延安时期很多革新夫妻明显的家风品质。”延安赤色家风馆馆长谢文博说,当代人不曾阅历刀光剑影,但都能从革新前辈的爱情观、家庭观中找到共识。
头顶草帽、脚蹬胶鞋,身上老旧的作业服磨破了边角。“不像专家像庄稼!”这是许多人对杨建利和妻子王春丽的第一印象。
9年前,这位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的专家到延安郊区的庙沟村调研,一进村,便被果农团团围住。虽是苹果优生区,但这儿土壤、蒸腾量大,水资源利用率极低。农人的目光无法而巴望,杨建利深受感染。
“油菜长得快,很快就能把地上覆盖住,能不能发挥些效果?”灵光一闪的想法,让他拉起部队、卷起铺盖,在庙沟村扎了根。
油菜种一茬死一茬,杨建利急火攻心,曾高烧三天三夜不退。身为搭档的妻子定心不下,也参加他的团队。数九寒天,劲风从坡上刮过,夫妻俩上山检查苗情,“就像背着一个大冰块”,冻得难以动弹。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一年四季,他俩有100多天住在村里。
女儿劝爸爸妈妈歇息,但放不下乡亲们的心结,推着夫妻俩不断前行。9年曩昔,他们探究出的“陕北果园绿肥油菜保墒培肥技能”已在90万亩苹果园中使用,完成秋雨春用,还为黄土高原添了一道景色。
身世农家,杨建利很少对妻子说浪漫的情话。大学毕业后,他俩只在5年前的国庆节,被下乡省亲的女儿硬拉着看了一场电影。那场《我和我的祖国》,令杨建利心潮澎湃。观影完毕,他发了一条朋友圈——“普通的国际,不普通的人生”,收成了老乡们共同点赞。
“我俩最浪漫的事,便是果农快乐地说,用了咱们的技能,苹果丰登了。”杨建利说,拿着国家发的薪酬和科研经费,就要实实在在做出成果,“夫妻携手把论文写到农人的心田里,莫非不是一种美好?”
1941年春,冬风仍然寒冷,三五九旅的兵士们高唱“一把镢头一支枪,出产自给捍卫党中央”的战歌,声势赫赫前进南泥湾。搭草棚、挖窑洞,扛起镢头、日夜拓荒,他们战天斗地,将“烂泥湾”变成“陕北的好江南”。
彼时担任副连长的刘宝斋是其间一员。新我国建立后,他抛弃返城作业的时机,终身留在南泥湾。多年今后,儿媳侯秀珍承继他的作业,扛起镢头上山种树,让生态一度遭到损坏的南泥湾再披绿装。
现在,坐在家中小院,年近八旬的侯秀珍经常指着墙角的两把老镢头,向来访者娓娓道来:“一把是父亲拓荒时用过的,一把是我上山种树用的。我会坚持在这儿,把南泥湾人的家风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村头的游客中心,《南泥湾》动听的曲调不时响起,日子早已翻开新篇。植被覆盖率达85%,湿地公园里游人如织,民宿酒店生意火爆,乡亲们吃上了旅行饭,南泥湾也迎来又一次蝶变。
“家风表现着一个年代的面貌。情系大众、斗争不止的为民情怀,记录在延安时期革新者的家风家训里,也流动在一代代老区人的接续斗争中。”延安市妇联副主席苗静说。
时近清明,黄龙县石堡镇八家梁村,老支书乔占山的坟前,多了几束乡民献上的鲜花。
人过留名。24年前,年逾花甲的乔占山,被镇党委发动去八家梁村任职,自此夜以继日、风雨无阻。引水、筑路、种核桃,凭仗一腔热血,他带领村两委一班人,硬是将这儿“山高路窄像羊肠,吃水如油仓缺粮”的穷根拔掉。
中选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后,组织上让乔占山持续带一带新人,他这一带就干到了生命的弥留之际。2017年5月离世前3天,他还在村里作业。
几张作业照、不到1万元的存款,是乔占山仅有的遗产。为大众劳累终身,他的5个子女都是农人。“以老乔的威望,他如果有私心,可彻底给子女谋个城里的作业,但他不会这样做。”石堡镇党委组织委员党娜说。
2020年7月,同是在年过花甲的年岁,乔占山的长子乔治民在石堡镇泄湖村中选村支书。沿着父亲走过的路,他组织乡民闯出新天地:建起11座温室大棚开展反季节蔬菜,小山村里自此四季尝鲜;数十座乡风浓郁的民居拔地而起,60多户避灾搬迁户行将迁入新居……
“父亲常说,当干部不为大众干事,还不如黄龙山上的狼牙刺。”乔治民说,父亲终身清凉,却为他留下了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廉洁修身,廉洁齐家,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一代代我国人孜孜以求的情怀。
“吾兄想来作业甚好,惟咱们这儿仅有衣穿饭吃……咱们的党专为国家民族劳累民众干事,献身个人私益……”延安赤色家风馆,一块展板前,讲解员李惠一字一句读出写给表兄文运昌、婉拒对方期望到延安谋职的家书。
“恋亲不为亲徇私,怀旧不为旧投机,济亲不为亲支持,同志为全党作出典范,表现了革新首领严于律己的道德修养和无私奉献的胸襟境地。”她说。
听闻这段往事,前来学习的全国劳模、延安市安塞区雷坪塔村乡民张莲莲感慨万千。72岁的白叟,不由回忆起父亲张静为她立下的家规。
时刻的指针倒转回上世纪80年代初。其时,张静任原延安区域林业局副局长,亲朋劝这位“大官”为张莲莲组织作业,他严词拒绝,只留给女儿一句话:“上山造林吧,坚持到底,就必定能有好光景!”
遵从父亲教导,张莲莲扛起锄头,爬上荒山。没有树苗就自己掏钱买,没有水窖就肩挑石头自己砌,软弱的双肩,经常被扁担磨得鲜血淋漓。
每当假日,父亲便从市区赶来,陪女儿一起种树。梁峁上、斜阳里,父亲的背影,带给张莲莲坚持的力量。
40多年间,张莲莲用坏100多把锄头,穿坏300多双鞋,栽下20多万棵树,将荒山秃岭变成满山绿海。长时间劳累令她的右膝盖骨因伤去除,有时一个简略的弹性动作,还能听到人工膝盖嘎嘎作响。
张静逝去多年,这股力量仍在传承。成婚第二天,李红卫就被婆婆张莲莲拉着上山栽树。2015年起,李红卫和老公传承母业,在千亩林地里兴办生态农场,开展林下养鸡,带动了当地124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2021年4月,李红卫被颁发全国五一劳作奖章。回到家中,她双手将奖章捧给张莲莲。两代劳模执手相看,满脸欣喜。
站在张莲莲家门前,院墙上“栽树造林必定会过上好光景”的家训分外夺目。举目四望,山峦重峦,草木葱翠。
上一篇:中华书局九月新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