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3-29 21:43:39 | 作者: 工程案例
典故:1、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2、圆木警枕;3、砸瓮救友;4、栈道刺蟒;5、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出处:1、元·脱脱等《宋史·司马池传、司马光传》;2、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等。
司马光〔1019—1086年〕,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出色史学家,又是政治家、文学家。在前史上,他忠孝节义,谦恭温良,是继孔孟之后,被奉为儒家的圣人。
司马光身世书香门第、官宦世家、殷实之族,自幼时,他就遭到杰出的家教,严厉的师教,学业精进,品德高尚。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神宗时,他对立王安石变法,自贬任西京御使台,领国家专编《通志》书局、及其整套人马,在洛阳建20亩独乐土,置读书堂,藏书万卷,又得神宗赐书2400卷,不问政事,静心撰写15年,加上前4年写《周纪、秦纪》,前后历时19年,完成了《通志》的撰写作业。
元丰7年〔1084年〕,司马光66岁了,他步履蹒跚,恭献上《通志》书稿,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遂赐书名《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司马光主编,协编刘放、刘恕、范祖禹等,校正司马康。全书16纪, 294卷,300多万言,记事上起周威烈王32年〔前403年〕、下至后周世宗显德6年〔959年〕,准时间次序记载16个朝代的、1362年的前史,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元丰8年,神宗病逝,其子9岁哲宗继位,其母金太后主政,任司马光为宰相,废弃王安石新法。王安石悲愤郁闷,第二年便饮恨而逝;而仅百日,司马光也放手人世,享年68岁,获赠太师,谥号文正。
毫无疑义,司马光是一位前史名人,而他和许多名人相同,在少年年代,也有着许多生动有趣,启迪后人的精彩故事。
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家庭赋有,可他没沉缅于物欲,是一位胸襟大志,专注读书,锐意进取的人。他进士及第后,为真宗、仁宗两朝官员,治事勤勉、治学严谨,治家严厉、教子有方。司马光的母亲聂氏,也身世官吏之家,是位知书达礼、才德兼备的才女。
司马池任光山县令时,司马光诞生在其任所,又因他在光山政绩卓著,遭到朝廷嘉奖,心感荣光,所以给儿子起名为“光”。
司马光自小就随父宦游,从明理起,父亲自传身教,精心培养,盼望他成人成才。每次会晤名人贤士,父亲都把他带在身边,让他听高人言谈、看雅士举动,添加履历,前进智慧。
司马光5岁时,有人送来一篮青核桃,他拿起一只便啃,姐姐阻挠了,替他剥皮,但是把手都弄疼了,也没剥掉皮。
姐姐走了后,可巧有个家人来了,将核桃用开水烫了一下,以手一捏,皮就脱光了。
姐姐回来一看,问是怎么回事,他却未全讲真话,说是自己想办法剥的,还显露一脸洋洋得意的姿态。
父亲知道这事,见他没说本相,就严厉批评他:“怎能这样撒谎!“听到父亲的怒斥,小司马低下头,惭愧地说:“孩儿知错了。”父亲摸着他的头说:“正人以诚笃为本。一个人要长于向他人学习,但更要为人诚笃,假如不诚笃,人家就不信赖你了。”
为此,父亲还取“君实”二字,给他为字号,期望他能不时为戒,事事警觉。从此之后,不管为人干事,仍是读书作文,他都非常诚笃,不敢有半点虚伪,做到人如其字、字如其人,“光”大自己,争夺做“诚笃正人”。
司马光6岁时,开端上学读书。起先,他跟一般人相同,光背书却记不住,乃至还不如他人。父亲知道后,告知他:读书不行硬背,要勤于思考,弄懂文义,吟诵与了解要偏重,才会收到马到成功作用。所以,他便在他人游玩时,常常躲到清静处,在了解的根底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了解,直背到滚瓜烂熟。学习办法对路,学业前进也显着,学习爱好就越来越浓了。
司马光自幼就遭到杰出的家教,严厉的师教,他知道诚笃做人的道理、尽力学习的办法,后来他能人品出众,才调过人,一个根本原因,便是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当然,成功的终究的原因,仍是他自己胸襟宏志,自觉向上,吃苦钻研,肯动脑筋,重视堆集的成果。
杰出的教育,自觉的学习,让小司马尝到了读书的甜头,可他究竟还小,不免贪玩贪睡,教师责罚过他,同学嘲笑过他。后经教师教训,他尽力抑制自己,改掉了好玩的缺点,但是对贪睡缺点,却百般无奈。
为了能准时起床,他首要想出一个憋尿法,在睡前多喝一杯水,尽管有时也能被尿憋醒,但是往往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让他非常尴尬。
后来,想到自己睡觉中有翻身习气,他便做一个“圆木警枕”,早上一翻身,头就落在枕下,天然会被吵醒。圆木也太硬了,开端还有点不舒服,但却警醒有用,一朝一夕,也就习气了。
警枕,让小司马又改掉贪睡的缺点,天天能准时起床了,自此,他便能抓紧时间,坚持苦读,争夺更大前进。
《宋史》记载:“司马光7岁,傲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粗心。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这是说,他7岁开端有用学习《左传》,听教师讲课,非常喜欢,回去后就庄重得像大人相同,复述粗心,解说给家里人听。他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作用立现,学业日新月异。从此,他书不离手,文不离口,不避寒暑,锲而不舍,还常常废寝忘餐,乃至入迷到焚膏继晷的程度。
也就在这一年,司马光干了一件大事,史家记载在国史里,自古至今,一向当选启蒙教材,被人们津津有味。
《宋史》又记载:“群童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这今后,京、洛画认为图。”
故事说,有一天,司马光跟一群小伙伴在后院游玩。宅院里有一口和平瓮,往常总是储满水,以备救火防灾之用。
有个小孩很调皮,爬到瓮口上玩,却一不小心,失足跌下,掉进瓮子里,瓮大水深,那孩子一会儿就没顶了。在这万分危急时间,咱们都手足无措极了,有的吓得哇哇大哭,有的急速大声呼救,有的则单独慌乱逃跑……
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主意施救,他想:咱们人小,从水中救不了他,那就叫水脱离他吧。说时迟,那时快,他搬起一块大石,双手举过头顶,出死劲向大瓮砸去,砰的一声,大瓮破了,水总算丢下小孩,喷涌而出;那小孩也有惊无险,九死一生,从破瓮里爬了出来。
这个砸瓮放水,救人一命的故事,体现了司马光在小小年纪,就能镇定镇定,临危不乱,头脑灵活,逆向思想,而择善决议计划、英勇举动,体现出出类拔萃的智慧与才华。这是救人一命的慈善故事,又是神童诞生的智慧故事。其时,朝廷就把这一个故事绘成《小儿击瓮图》,在京都汴京、西京洛阳,广为粘贴,赞誉小儿司马光的救人精力和过人智慧,一起,教训人们遇事要镇定英勇,要长于动脑筋,而不要囿于思想定式。
少年司马光聪明机警,也英勇有谋。史载,仁宗天圣9年〔1031年〕,司马光13岁,随父从京都动身,出函谷、过宝鸡、踏上栈道,预备前往西川、赴利州任转运使。在崇山峻岭中,栈道上白雾旋绕,阴气森森,忽然之间,栈通上又呈现一条巨蟒,家人都中止前行,而手足无措。这时候,小司马则手持白,单独一人,轻手轻脚,迫临巨蟒,趁其不备,向蟒尾猛刺一剑。巨蟒不料遇袭,痛苦难忍,突然弯曲,而失衡,一会儿便滚出栈道,下跌深涧。司马光机警刺巨蟒,英勇清路障,取得家人称誉,父母亲也夸他临危不乱,胆大心细,是个镇定镇定,机警英勇的人。
后来,司马光针对当世经济繁荣,习俗豪华的实际,为其继子司马康写了《训俭示康》,谆谆教训他应该崇尚节省,严戒豪华。这则家训,闻名遐迩,历久不衰,当今仍当选高中教材,是古代最著名的家训之一。
现在,姑不管司马光怎么故深沉的儒学理论、广博的前史常识、高明的行文技法,把“俭能立名,侈必自败”的道理,说得怎么精彩深透,单讲讲他在首段以言传身教,说他年少时不喜豪华,重视节省的三个故事。
他说,他家代代以清凉家风相承,他生性不喜豪华。幼年时,家长给他戴上金银饰品、穿上富丽衣裳,他总觉得惭愧,而想方设法把它们扔掉掉。
他又说,他20岁科考及第,闻喜宴上只要他没戴红花,同榜进士说,皇帝的赏赐,不能违背,他才配戴上大红花。
他还说,他一辈子仅仅衣取御寒、食足果腹算了,这不是他沽名钓誉而有意为之,仅仅依从自己赋性算了。
在世人以豪华华美为荣的年代,司马光却回绝豪华、对立浪费,躬行节省、寻求朴素, “与其不逊也宁固”, 是一位的节省的正人正人。
司马光少年时,他承受家教,秉承师教,聪明好学,吃苦尽力,勤勉写作,博闻强记,分秒必争,锲而不舍,又能机警英勇,诚笃为人,再者又随父宦游,伴父会客,履历丰厚,智慧广远,到了15岁,他便学业精进,才学过人,“于书无所不晓,文辞醇深”,并且学到的常识很厚实,以致“终身不忘”,为他今后进一步进修,打下坚实的根底。
后来,司马光总算成为学术广博、作品雄伟的前史学家。他煞费苦心编纂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篇幅浩翰、记事体系、叙说清楚、因果照顾、有资于治道,堪与司马迁的列传体《史记》并排,同为我国史学的永存巨作。
可以说,司马光成年后,首要干两件大事,并且都与王安石命运相关:王安石取得权势,他失势,煞费苦心编通鉴;王安石失势,他取得权势,风烛残年废新法。是也非也?权且存疑。陈存选 2023、教师节